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二甲 17、19 - Coggle Diagram
二甲 17、19
物質的性質
常用濃度的表示法
重量莫耳濃度(m)
體積莫耳濃度(M)
重量百分率濃度(C%)
莫耳分率(Cx)
百萬分濃度(ppm)
飽和溶液
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裡加入某種溶質,當溶質不能繼續再溶解時,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飽和溶液。
電解質與非電解質
電解質: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 在熔融和水溶液中都不能導電,以共價鍵結合,在水溶液中不發生電離反應的物質,稱作非電解質。
物質的解離
指化合物分裂而形成離子或原子團的過程
酸鹼性與pH值
pH表示液體中氫離子濃度(H+)的數量。 如果液體中氫離子(H+)的濃度高,則它就是酸性的。 如果濃度低,則為鹼性。
化學反應與化學計畫
莫耳
12公克所含的原子數量稱為1莫耳
化學反應式
https://reurl.cc/D6Ggk6
原子量與分子量
平均原子量
若知自然界中存在的百分率,則可求得該元素之平均原子量
分子量
指組成分子的所有原子的原子量的總和,分子量的符號為Mᵣ。定義為物質分子或特定單元的平均質量與¹²C質量的1/12之比值
原子量
原子量,也稱原子質量或相對原子質量,符號mₐ或Aᵣ,是指單一原子的質量,其單位為原子質量單位,定義為一個碳12原子靜止質量的
圖片
https://reurl.cc/R1x0Nx
化學計量
化學計量數或化學計量是化學反應方程式中各反應物或生成物前的數值
https://reurl.cc/LdRb8y
物質的形成
原子核的發現
人物與資料
1911年,紐西蘭物理學家拉塞福發現每一個原子都含有一個比重很大並且帶正電的原子核,他隨後在1919年發現了原子核內部帶正電的質子
質子的發現
人物與資料
歐尼斯特·拉塞福在1917年至1925年間以多項粒子撞擊實驗,例如使用α粒子撞擊氮原子能成功提取氫原子,証明氫原子核存在於其他更重的原子核內,質子才被主流認為確實存在
電子的發現
人物與資料
1899年,湯姆孫建議電子為組成物質的基礎粒子,並且做實驗確切證實他的論述,他被公認為電子的發現者
中子的發現
人物與資料
1932年不帶電的中子又被英國物理學家查兌克發現。 現代化學認為原子由原子核及繞核旋轉的電子構成
物質的變化
酸鹼中和反應
酸和鹼的水溶液加在一起,反應後產生鹽類和水的變化,並同時放出熱量,稱為酸鹼中和。
氧化還原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是在反應前後元素的氧化數具有相應的升降變化的化學反應。
https://reurl.cc/odWgbM
離子的沉澱反應
將兩種不同的電解質溶液混合後,若有固體生成而產生沉澱,便稱為離子沉澱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