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第六章 发热 (第四节 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六、代谢的变化 (脂肪代谢:脂肪分解↑,脂肪储备↓,酮症、消瘦,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
第六章 发热
第四节 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三、消化系统功能改变
表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
机制: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导致消化液分泌减少,酶活性降低
四、循环系统
血液温度上升刺激窦房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脏负荷增加
二、免疫系统
适度发热可使免疫系统功能增强:IL-1、IL-6、TNF、干扰素
持续发热可造成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五、呼吸系统
血液温度上升、酸性代谢物增多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
一、中枢神经系统
烦躁、失眠、谵语、幻觉
小儿高热易出现热惊厥
兴奋性升高
六、代谢的变化
脂肪代谢:脂肪分解↑,脂肪储备↓,酮症、消瘦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
糖代谢:糖分解代谢↑,糖原储备↓,乳酸↑
维生素代谢:消耗增多,尤其B&C
体温升高一度,基础代谢率升高13%
水、电解质代谢:上升期尿量减少,高热期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下降期尿量恢复大量出汗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二、内生致热原EP
(二)种类
肿瘤坏死因子:巨噬;蛋白质;不耐热;小:单峰,大:双峰;不产生耐受性
干扰素:淋巴;糖蛋白;不耐热;单峰热;产生耐受性
白细胞介素-1:单核、巨噬;糖蛋白;不耐热;双峰热;不产生耐受
白细胞介素-6:单核;蛋白质;不耐热;单峰热;不产生耐受
PS:单峰热: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PS:双峰热:第一峰多由于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第二峰由于产生另一种物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三)生成和释放
产EP细胞的种类: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肿瘤细胞等
产EP细胞的激活:e.g. LPS+LPS结合蛋白→Toll样受体传递→激活NF-kB→启动基因转录,EP表达
(一)概念:机体某些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三、EP升高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的机制
(二)EP信号传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
通过刺激迷走神经
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
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OVLT
(三)EP升高调定点的机制
中枢发热介质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环磷酸腺苷(cAMP)
中枢Na+/Ca2+升高
前列腺素E2(PGE2):阿司匹林阻断上游
调定点上移的本质是POAH的热敏神经元被抑制(阈值升高),而POAH的冷敏神经元被兴奋。调定点上移后,调节体温的功能依然正常,只不过在高水平下进行调节
EP通过刺激相应细胞或者神经元,释放某些中枢介质改变调定点
(一)体温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冷敏神经元兴奋产热,热敏神经元兴奋散热
负调节中枢位于中杏仁核(MAN)&腹中隔(VSA):限制体温上升
发热激活物传入神经→作用于正负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四)热限的存在
内生致冷原
发热时,负调节中枢会释放出某些内源性降温物质,阻止体温调定点无限上升,这些物质即为内生致冷原
e.g.精氨酸加压素(AVP):视上核与室旁核合成,投射到下丘脑腹隔区的神经末梢释放
a-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室旁核分泌CRH→α-MSH
发热体温很少超过41°,集机体存在负反馈阻止体温无限上升。
一、发热激活物
定义:发热是由某些外源性或者内源性的物质刺激机体产生内生致热源引起的。能刺激机体产生内生致热原的物质都称为发热及货物
分类
微生物及其产物(感染性发热)
革兰氏阴性菌与内毒素
革兰氏阳性菌与外毒素
非微生物发热激活物(非感染性发热)
抗原-抗体复合物: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非传染性致炎刺激物
致热性类固醇
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产EP细胞→EP→VOLT?→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POAH正调节+VSA负调节+阻止调定点无限上升→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寒战产热增加→体温上升
第一节 概述
一、正常体温相関概念
正常体温
舌下:36.7 - 37.7
直肠: 36.9 - 37.9
腋窝:36.0 - 37.5
正常人体温相当稳定,维持在37℃左右,波动一般不会超过1°
二、体温升高(>0.5℃)
病理性
发热(体温=恒定点),致热源使中枢调定点升高,调节性体温升高(有限),对抗致热源
过热(体温>调定点)
过度产热:癫痫大发作、甲亢、某些全麻药
散热障碍:中暑、汗腺缺陷症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下丘脑损伤、出血、炎症
调定点不变,物理降温
生理性
女性月经前期和妊娠期
应激
剧烈运动
第三节、发热的时相及其代谢特点
时相
高热持续期persistent febrible period: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体温下降期defervescence period:散热↑、产热↓,产热<散热。体温回降
体温上升期effervescence period: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体温上升;产热来源:寒战,棕色脂肪组织氧化,代谢率上升
热型
弛张热
特点:高温39°以上;24h波动范围超过1°;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
常见病:败血症,化脓性感染
间歇热
特点:高温与正常体温交替有规律出现;高温39°以上数小时或几天;低温在正常范围以下或几天
常见病:疟疾
稽留热
特点:持续在39-40度持续数天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一度
常见病:急性传染病: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
不规则热
特点:发热时间无规律;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病:流感、肿瘤
第五节、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一、发热对机体的利弊
利:有利于机体抵抗感染,消除对机体的有害的致病因素
弊:增大组织消耗和器官负担;高热致代谢旺盛器官受损,致胎儿发育障碍;发热不舒服,功能障碍
二、治疗原则
(一)治疗原发病
(二)
2.及时解热:高热,心脏病,妊娠,恶性肿瘤
3.解热措施:药物,化学药、激素、中药;物理:冷敷,酒精擦
1.对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