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學校本位管理 (推動策略 (轉變領導型態、強化成員理念, 聚焦學生學習、提昇教育品質, 加強組織再造、推動知識管理, 環扣變革歷程、加強組織學習,…
學校本位管理
推動策略
轉變領導型態、強化成員理念
聚焦學生學習、提昇教育品質
加強組織再造、推動知識管理
環扣變革歷程、加強組織學習
釐清權責關係、明訂自主範疇
保障經費條件、關注社會正義
落實授權增能、力行績效責任
實施視導評鑑、建立獎懲機制
意義
將有關學校決定的權力下放到學校。(分權自主)---實質條件
以學校的情境需要為基礎來發展出學校的決定。(以校為本)---實質條件
學校決定權與績效由主要利害相關人員分享與分擔。(參與分享)---形式條件
目的在追求學校的高表現與卓越。(追求卓越的績效責任)---目標
角色調整
教師
1.診斷者( as diagnostician)
2.合作學習的領導者(as cooperative learning leader)
3.計畫者與願景者(as planner and visionary)
4.評量者(as evaluator)
5.專業發展者(staff development)
6.校本領導團隊成員(as member of site-based leadership team)
社區與家長
參與諮議:對學校提出建議或參與作決定
參與訂定學校目標、參與預算及資源分配
與教師會談,提供學生具體學習意見
學校募款
壓力團體
校長
1.主動積極的領導者(leader)
2.發展學校的策略性計畫(strategic plan for school)
3.進行合作式計畫歷程(collaborative planning process)
4.領導發展多樣化課程(diverse curriculum)
5.領導學生學習成果的評鑑(evaluation based on student outcomes)
6.領導教職員專業發展活動(needs assessment for staff development)
7.權力的分享者
教育主管機關
分權並公平的校長遴選
培養治校人才
鼓勵各校發揮特色
協助爭取各項建設或設備資源
以落實學校本位管理
困境
原因
一、學校相關人員專業知能不足。
二、學校相關人員負荷過重。
三、造成行政效率低落。
四、缺乏團體負責機制。
五、政治不當介入校園。
六、易陷入故步自封。
七、各自為政造成不相容或難適應等問題。
八、遭遇其他矛盾兩難問題:樹大招風、怕擔責任、團體盲思
解決策略
1.將學校本位管理相關知能納入培育課程
2.加強職前導入與在職進修
3.擴大參與圈並建構共同願景
4.加強與外界的溝通交流
5.建立資料庫及管理資訊系統
6.上級主管機關應發揮協助與監督的功能
7.掌握核心精神(分權、賦能、校本、績效)
8.存著有批評才有進步的心態,勇於接受批評
成功學校的特徵
1.注重教與學的願景。
2.在預算人事和課程上有決策權,且能運用此權力營造有意義的教學改革。
3.經由建立決策小組的網狀組織,廣泛分散權力至整個學校。
4.在建構全校性改革能力、創造專業學習社區及發展共享知識的持續過程中,增進知識與技能。
5.採取多重機制蒐集學校優先施政資訊,並傳達給學校相關人士。
6.給予個人團體金錢和非金錢的獎勵,以表揚他們在達成學校目標所做的努力。
7.行政人員和教師間分享領導權,校長負起經理和改革促進者的角色,教師則負起敎與學有關的責任。
8.經由參與專業組織及透過地方企業中的活動,尋求校外資源。
目標
過程
提高彈性,塑造特色,滿足學生與地方需求。
較大自主性,促進多元競爭與實驗創新。
多元參與,可以發揮集思廣益的效果。
透過參與,提高學校成員與社區人士對學校的向心力,並可滿足成員的尊榮感與自我實現需求,進而激發其士氣。
可減少上下往返的指揮與溝通層級,提升學校行政效率。
主管機關不必再幫學校做決定,因而有較多時間致力於重大決策。
培養領導人才。
終極
1.教學品質好:達成學校教育目標,學生五育均衡發展。
2.行政效率高:以最經濟有效的方式,達成良好教學品質。
3.成員士氣昂:全體員工師生對學校高度認同,凝聚力強,積極投入工作。
4.人人機會均等:尊重多元化的價值、尊重個別差異、強調公正公平。
5.適應能力強:學校能適應環境變遷,透過自我調適達成其應有的目標。
核心內容-人事、預算、課程與教學的彈性
配套-委員會,家長諮詢委員會,法令修正,校長、教師、社區及家長與教育(局)行政機關權責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