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中山北路 (權力大道 (中山北路成為蔣介石上下班的必經之路,從士林官邸到總統府,又搖身一變成為領袖專屬的「國道」, 為權力而生, 神權政權手牽手…
中山北路
權力大道
-
-
神權政權手牽手 日本時期因為神社參訪的需求而開闢的中山北路(敕使街道),漸成為日級官員商人聚居之地,統治者權力象徵的空間油然而生。戰後台灣神社在蔣介石家族政治經濟勢力運作下改建為圓山大飯店,與士林官邸共同形塑了中山北路的「國道」意象。
日治時期皇太子裕仁訪台,眾皇族由台北車站前往台灣神社參拜,四十公尺寬,五線道的大路夾著栽種樟樹的分隔島,兩側則是楓樹林立的人行道,那時的中山北路叫做敕使街道,是條通往台灣神社的官道,也是條彰顯殖民政府優越的大道。
政權更迭,中山北路卻地位不減,仍是政治權力彰顯的空間。高聳的圓山大飯店取代了台灣神社俯視台北市,宣示新統治者的來臨,中山北路搖身一變成為更為政治的官道,蔣中正沿這條路由士林官邸前往總統府,美國、日本大使館設在此;除了政治人物,商人也不遑多讓,中山北路成為兵家競逐之地,台灣第一家五星級飯店-國賓大飯店也在這,台灣首棟企業民營大樓與台灣第一棟出租大樓-台泥大樓與嘉新水泥大樓都在這了,奢侈、豪華與氣派儼然成為中山北路的代名詞。
即便當代威權統治的痕跡逐漸淡去,中山北路也不減繁忙,庶民的生活讓這條道路更加多采多姿,聖多福天主堂是宗教入世的空間,也是外籍移工心靈的慰藉所,北美館是收藏美術品的空間,也是市民踏青的好去處,而在北美館旁近期重建,王大閎建築師的建國南路自宅,不僅僅是棟住宅,更是戰後建築重要的作品之一。
當我們僅以中華民國美學定義戰後建築的種種,便等於忽略了戰後建築師們,窮其一生所學,為我們所設計的空間,中山北路朝朝代代紅男綠女的生活舞台,其建築也是建築師們生命的一部份,故藉由這次導覽,能讓我們更懂戰後建築,了解背後其人其事,並再次反思戰後建築究竟是何種美學。
-
-
-
小店
日治時期中山北路兩旁有如銀座般整齊的九條通,有日本大官的和洋建築,有台灣總督下葬的三板橋墓地,光復後中山北路亦是高級住宅,高級日式餐廳(通天閣)、高級西餐廳(大華、香港、藍天)、高級西服與皮鞋訂製的商家(青山、亨利)
邊界
界線: 由於大量外省人進駐,如同白先勇在「台北人」一書中所描述的,打牌、做西裝、做旗袍以及買皮鞋等,相較於當時的社會與經濟情況,這裡的消費較為高檔,似乎將當年上海的榮景在中山北路東側一段複製。因為不同的消費形態,似乎在過去北淡線之處,隱約地劃出了一條本省與外省的界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