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整理)

倫理

專業倫理

專業倫理守則(身為專業人員的守則,不包括對同僚的倫理守則

4.2社會工作師應包容多元文化、尊重多元社會現象,防止因種族、宗教、性別、國籍、年齡、婚姻狀態及身心障礙、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等歧視,所造成社會不平等現象。

4.3社會工作師嚴禁參與違法之活動,並注意自我言行對案主、服務機構、社會大眾所生影響。

4.4社會工作師應加入社會工作師公會,共同推動社會工作專業發展。

不當行為

怠職

應該為,不為

努力多寡

熱誠消退

未盡應盡義務

瀆職

不該為,為之

放棄案主

紀錄撰寫不實與遲交

價值介入

情緒介入

利己導向

過度聲稱能力

謊稱服務績效

偏見

未盡保密責任

雙重關係

4.1社會工作師,應不斷進修努力,提升社會工作專業知能,以服務案主及推展社會福利服務。

社會工作倫理原則:正義、守法、堅毅、專業、關懷、廉潔 尊重

1.社會工作師應尊重生命,力行平等、誠實、信用原則。

2.社會工作師應接納案主的個別差異和多元文化。

3.社會工作師在社會公平的基礎上,支持關懷案主表達需求、增強案主能力,努力實現自我。

4.社會工作師基於社會公平與社會正義,尋求案主最佳利益的維護。

5.社會工作師應以堅毅的精神、理性客觀的態度幫助案主,協助同僚。

6.社會工作師應誠實、負責、自信、廉潔、守法自許,並不斷充實自我,提升專業知識和能力。

社會工作師服務時,應明確告知案主有關服務目標、風險、費用權益措施等相關事宜,協助案主作理性的分析,以利案主作最佳的選擇。

當同僚與案主因信任或服務爭議,社會工作師應尊重同僚之專業知識及案主合法權益,公正客觀釐清問題,以理性專業的思維、客觀的分析,維護案主權益與同僚合理之專業信任

倫理兩難

Reamer工作倫理抉擇六原則:

  1. 生存性 > 附加性
  1. 個人幸福 > 他人自由權

個人的基本福祉大於他人的自決權 。

  1. 個人自由權 > 個人幸福

個人自決權大於個人福祉的考量 。

  1. 遵守法律 > 違反的權力

個人在自由意志下同意遵守的法律規範大於個人信仰、原則。

  1. 個人幸福 > 法律規範

個人基本福祉大於法律、機構的規定 。

  1. 公共利益 > 維護個人私益

為提昇公共利益而對個人財產累積造成損害是可以接受的。

1.釐清倫理議題

2.指出所有可能受影響的人、團體或組織

3.嘗試找出各種可採取的行動以及參與者,並評估每種行動的利弊得失

4.審視的檢視贊成或反對每一種行動的理由

5.徵詢同儕及專家意見

6.做決策並記錄抉擇過程

7.監督評估與紀錄倫理所帶來的影響

倫理原則

Lowenberg & Dolgoff 提出的「倫理原則順序表」:

順序2: 差別平等

順序3: 自主自由

順序4: 最小傷害

順序5: 生活品質

順序6: 隱私保密

順序7: 真誠

社會工作師應保守業務秘密;案主縱已死亡,社工師仍須重視其隱私權利。案主或第三人聲請查閱個案社會工作紀錄,應符合社會工作倫理及政府法規;否則社會工作者得拒絕資訊之公開。但有下列特殊情況時保密須受到限制:

a.隱私權為案主所有,案主有權親自或透過監護人或法律代表而決定放棄時。

b.涉及有緊急的危險性,基於保護案主本人或其他第三者合法權益時。

c.社會工作師負有警告責任時。

d.社會工作師負有法律規定相關報告責任時。

e.案主有致命危險的傳染疾病時。

f.評估案主有自殺危險時。

g.案主涉及刑案時。

Reamer(1998),必須在四種情況下才允許隱密性資料的揭露:

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當事人所提出對另一人的暴力威脅是存在的。

這暴力行為是可以預見的。

這暴力行為是即將發生的。

社工師必須能指認潛在的犧牲者。

無傷害性

專業人士需要確定他們的介入及行動不會傷害個案

公正

確保所有人類均享有平等待遇與資源

有益性

指的是在助人中想去「做好事」以及提升他人的成長,助人者努力於提供最完整最新的服務給個案,就是有益性原則的具體表現,如果助人者僅將個案是為賺錢的工具,並不關心他們的福祉,將違反這項倫理原則。

忠誠

與他人的關係中能信守諾言並值得信賴,忠誠是助人者與案主關係中的一個關鍵要素。

自主性

指的是在不影響他人權利下,個人做決定以及行動的權利,助人者允許個案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有權去做自己的決定。

真實

說實話,這在助人及研究情境中會遭逢的兩難問題。是一個有利且必須的倫理原則。例如:助人者在助人過程中,對於個案的行為給予直接回饋,個案聽到負面的回饋雖然難過,但也了解自己的逃避,還是會感激助人者的誠實。

各種理論、觀點

認知行為學派

(一)認知的ABC情緒理論

1、A環境中的引發事件

2、B人對自己與引發事件的認知—包括信念、想法、自言…等

3、C因為對B的認知所產生的情緒結果

(二)六種類型的認知扭曲:

1、隨意歸納:沒有證據亂下結論。

2、斷章取義:只看到局部證據就下結論。

3、過度概化:從少數突發狀況中所得到的結論套用在所有事情上。

4、事情輕重的判斷失衡。

5、個人化歸因:什麼都是自己錯。

6、想法二極化或二分化。

(三)處遇的技巧:

3、內在自言與溝通的釐清。

2、合作的實證主義:認知治療必須依賴社工員與案主合作和建立夥伴關係。

1、處遇關係:強調建立溫暖支持鼓勵尊重。

4、說明。

5、蘇格拉底式的對話。

6、導引的發現。

7、經驗的學習。

8、逆理性意圖:又叫做症狀指令,先在案主可能擔心會發生問題的情境前告知案主有心理準備,有可能會發生,等到實際可能沒發生時,就可以降低案主過度焦慮的心態。

9、行為技巧:最常用的就是ABC模式。

(四)認知治療可解決的問題包括:

1、憂慮焦慮憤怒壓力。

2、失眠。

3、賭博酗酒煙癮。

4、不當健康習慣與管教技巧。

5、慢性疼痛。

(五)認知行為學派的行為技巧:

1、書面家庭作業。

2、角色演練。

3、漸進式的任務派遣。

4、注意力轉移技巧。

5、活動安排。

6、放鬆技巧。

步驟程序:以DEF來改變ABC架構。

1.辨識失能或扭曲的思考方式,及如何導致負面情緒和失調的行為。

2.自我監控負面的思考方式或自我對話。

3.探索負面思考方式與潛在感覺之間的關係。

4.嘗試不同具有正面功能和不扭曲的思考方式類型。

5.檢驗個人重新對自我、世界和未來的基本假定,在因應行為及環境調適上的有效性。

認知行為治療法CBT,教導人如何在環境中運作,以最有效手段達成個人目標的方法

可略分為古典制約、操作制約、社會學習論三大支派

早期關注行為修正,後來偏重認知理論,晚近則強調建構主義;重視情緒處理,而非立即的認知或行為改變

CBT主張干預策略之選擇應以高成功機率、適當的監督手段、創造練習機會、指定家庭作業等為主

較為短期及有時限性的心理治療,著重處理「現在」的問題,治療過程當中會了解案主以往的經歷及如何影響其現在的思想及行為。

問題解決學派

皮爾曼(Perlman)於 1957 年出版《社會個案工作: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Social Casework:A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4P 是指:一個人(person)為一種問題(problem)所困擾,而向特定的機構(place)尋求協助,而社會工作者將會運用一套助人過程(process)來增強案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place

problem

person

process

短期介入

工作方法強調界定問題、討論目標與策略、評估執行情形,都需與案主一同討論

基本假設:

1、人類生活是一連串解決問題的過程。

2、個人的行為都有其目的與意義。

3、問題解決是一種成長與改變。

4、社會機構是種表達社會意志的組織。

處遇目標:工作員的工作目標在於幫助案主適應,而不是治癒案主。

處遇原則:

1、社工員應幫助案主擺脫自己是『有問題的人』的想法,引發案主求助或解決問題的動機。

2、社工員要稱讚案主具有面對自己困難的能力,並減輕他因無力感所帶來的焦慮與恐懼。

3、社工員應與案主一起努力,經由重複練習使案主的自我功能得以延伸。

4、社工員應協助找尋解決問題的資源與機會。

心理暨社會學派(強調案主的病理)

基本假設:

1、人類行為在某中範圍內可以被預測了解的。

2、可用預測的方式加以影響改變,必須透過個人環境二者的互動加以了解。 #

3、系統內的成員透過互動相互影響產生連鎖效應(用最小力量達到最大效果)。

4、想了解一個人必須先知道他過去的經驗。

5、個人對於影響目前功能的潛意識與過去經驗常無法有充分了解,因而只有在特別的環境或依賴具有特殊技術的人才能發掘出他的過去經驗、態度、情緒…等。

6、要了解當事人,除了注意外在行為與對其他人的反應外,也要重視環境知覺、個人內在認知經驗與心理感受。 #

7、人格發展受內在趨力、自我成熟度與個人與環境的互動所導致。 #

核心概念:

1、要了解一個人必須知道『人在情境中』的重要性。

2、人的行為常是受到個人內在的心理事實與所楚的社會環境相互作用所導致的結果,協助改變的目標在於調整個人的人格,讓他能夠適應環境,進而使案主人格成長。 #

3、強調人類的生理與心理雙重需求,人的成長與發展受到生理、心理、社會 ⚠三方面因素所影響。

4、發生問題的原因有:

(1)個人早期未被滿足的慾望與未解決的情緒方向。

(2)來自目前生活與環境的壓力。 #

(3)不成熟或不適當的自我與超我。要解決這些問題的目標調整個人與環境的互動,增進人格成長以便適應環境

6、尊重個人的重要性與價值,抱持個別化處遇、不批評、接納…等信念。

7、強調力量間的平衡。

5、重視工作者與案主的專業關係。

特別別強調:社會工作者不應忽略或逃避助人過程中,常會發生的情感轉移與情感反 轉移現象,且要有目的之即時發覺和改變

目標:

1、減低案主的焦慮不安與功能失調。

2、改善環境以解決當前問題。

3、促進人們健全成長,增強案主自我適應與生活功能,增加案主自我實現與滿足感。

危機介入

原則

4.協助症候之減輕,是主要處遇之目標。

2.處遇是有時間限制且簡短的

焦點是此時此刻,其目標僅限於減緩壓力、重新適應並使案主能再恢復平衡,尤其是情緒方面;長期目標則是增進個人處理危機事件的能力。不去嘗試處理人在危機前的不良功能或個人的內在衝突。

危機介入與任務中心的比較

任務中心比危機介入的介入期間長

任務中心比危機介入更為結構化

任務中心工作原則會訂定工作、執行工作以及結束工作契約,協助案主界定心理社會方面的問題並期待解決該問題。

危機的工作原則則是比較立即的事件與情緒處理。

危機類型

意外性危機:意外事故、心臟病發作、愛人死亡、公司併購、失業、綁架、劫機、強暴、槍殺、自殺、離婚、家暴、兒童性虐待等。隨機、突然發生且強烈的危機。與情境危機概念相似

發展性危機:入學、進入青春期、結婚、生子、大學畢業、退休、二度就業等。指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各個轉捩點

存在價值性危機:近四十歲但未在某專業領域或機構組織占有一席之地者、中年危機等。指個人面對人生重要問題而產生的嚴重困擾

環境性危機:工作歧視、違犯社會常模、空氣污染等

如何判定是否處於危機:

1.影響個人突發的事件或情境,是個人認知為生活重要目標達成上受到嚴重阻礙。

2.有明顯的情緒困擾:包括緊張、恐慌、憤怒、焦慮或無力的感覺,以及社會關係與功能上出現失序的狀態。如果處理不當就會讓自己處於危機狀態。

3.無能力有系統地解決問題,心理上高度脆弱,防衛性降低。

4.在短時間內,個人一定要做選擇和設法取得平衡。

危機破壞既有的心理平衡

1.盡快提供協助,常透過計劃以外的資源。

介入期間以 6 週為原則

3.實務工作者的角色是積極的

希望達到案主習得較為有效的因應機制

5.提供實際資訊與實質協助支持

6.建構社會支持系統

7.鼓勵對感覺、症狀及擔心的表達

8.提供有效的因應模式及盡早重建自助能力

9.強調面對創傷經驗的現實感。

危機干預處置步驟如下 :

1.情況評量

2.設定處置目標

3.進行處置

4.干預結束

案例:若面對塵爆事件的案主及其家屬,危機調適模式在社工實務運用的方法如下:

1.以個人為焦點的處遇

教育心理

短期精神治療

壓力預防

情緒疏通

藥物處遇

社會工作者可運用教育心理、短期精神治療、壓力預防、情緒疏通和藥物的處遇,以協助塵爆傷患及其家屬對危機之因應、調適可能出現之情緒反應。因著事件發生,創傷反應亦可能隨之出現,患者親屬亦可能因大量接觸跟塵爆事件有關之資訊而出現替代性創傷(Trauma by Proxy)反應。此外,認知行為處遇亦可運用在 PTSD 的處遇計劃中。

2.危機處遇團體

因塵爆事件之傷者眾多,故除了個人之處遇,當多數人經歷類似的危機時,可組成危機處遇團體亦是可選擇的方法,針對患者或患者之親屬而以團體工作之方式協助其發展對緊急事故壓力的因應能力。

3.家庭危機處遇

塵爆事件亦可能對患者的家庭帶來危機,從家庭系統與家庭動力的觀點分析,家庭成員的個別困境亦會對整個家庭帶來影響,故社會工作者應廣泛運用危機處遇方法在家庭處遇,以提供患者家庭必要之支持與資源介入。家庭可能面臨的危機如:家庭照顧需求、經濟扶助需求、醫療諮詢需求、情緒與壓力調節等,醫務社會工作者可協助患者家庭轉介適切之社會資源挹注。

4.服務輸送系統

塵爆事件發生之後,患者及家屬陸續會有需求產生,此時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即為仲介者(broker)、資源動員者(resource mobilizer)之角色,應協助連結所需之社會資源。而許多的行政和組織(政府與非政府單位)亦會透過健康與人群服務系統提供服務,包括危機處理小組、機動處遇單位、熱線電話、個人和家庭諮商與團體治療、醫療資源與設備、社會資源與捐款等,此時社會工作者之角色為個案管理者(casemanager)、資源管理者(resource manager)、網絡建構者(networker)等角色,以確保資源及服務輸送過程之順暢

優勢觀點

是對於病理觀點的反動

例如 實務上並不會協助案主覺察其問題的成因,因為此動作屬病理觀點。其重點因放在解決問題

對於問題解決學派的修正 #

對人抱持正向觀點,並肯定每個人的改變潛能及其優勢

充權觀點

權力的定義

指一個人有能力去影響其所在環境已適應自己的需要,同時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技巧、知識及資源,而有效地扮演人生的角色和處理生命任務。

權力的發展層級

2.增強他們的能力,以管理社會關係和使用社會機構(如學校)以獲得更多能力。

3.可以接受具價值的社會角色,並表現良好

1.早期家庭生活的正向經驗,給予他們在社會互動上的信心和能力

權力阻礙會影響每個層級的發展。

充權的理念

認為人或團體本身有能力處理事情和解決問題,只是沒有被給予足夠的知識、資源和機會。充權不再於還權給人,而在於發掘人的內在權力(個人的或團體的)

充權3面相

1.幫助個人或團體有更多自信及影響力

2.增強能力、知識和技巧,始知獲得尊嚴,並有尊嚴、有自控感。亦能對環境做政治、社會的批評。

3.為達個人及團體社會目標,培養使用相關資源&運用策略能力或強化本身功能。

核心概念

自助

意識覺醒

無力感

優勢觀點

習得無助感、無希望感

復原力

倡導

充權處遇目標通常至少會達到下列其中一個目標

2.協助案主運用實務者的知識技巧

3.協助案主察覺實務者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是個夥伴

1.協助案主了解她或他自己是問題變得技巧

4.協助案主察覺無力感隨時都可能來襲

社工角色

協同合作者

資源諮詢者

敏銳者

教育訓練者

強調看見案主身處的壓迫情境、追溯被壓迫團體的社會歷史、看見階級、種族、性別等歧視的交互作用,讓人們管理、控制他們對需求和資源的定義。

基變社會工作

受到馬克斯主義影響,認為社會工作是資本主義社會控制的媒介,但同時也會增強工人階級的力量

女性主義與社會工作

實務者應關注並挑戰性別盲的理論觀點,避免將女性視為男性的衍生物

讓女性敘說自己的故事和談論自身經驗,是正確的知識蒐集方法

實務者應將女性的經驗當作問題分析的起點

創造一個可符應女性個別化經驗的理論策略(重視每位女性的獨特經驗)

女性主義的基本精神關注的是創造一個符合兩性平等的社會。

敘事治療

是後現代理論之一,重視意義詮釋和語言敘說

強調解構與問題外話

與案主平等的夥伴關係

去病態化

運用故事、隱喻

故事重寫,發展新故事

重視案主的詮釋與意義化

運用筆記、文件、書信

任務中心

生態系統理論

重點是一方面評估個人需求所在,一方面呈現滿足需求的資源提供

實務操作步驟應涵括案主的重大生活壓力事件、性質及嚴重程度,相關重要他人對事件的看法與認知等

實務工作人員應與案主一起演繹、歸納和詮釋案主行為型態或其與環境交流的失衡原因,並參考採納專業知識架構

生態評量的資料蒐集來源包括語言、非口語反應、書寫、文件、與實務工作者的臨場觀察等

後現代

後現代的建構取向認為案主才是自己問題的專家,
顛覆所謂的「菁英」、「專家」等,

後現代主義大約是在1985年出現。

相信真實並不獨立於觀察過程而客觀存在,重視屬於當事人的真理,不去評斷正確性或合理性。

當事人才是自己問題的專家

焦點治療

基變取向

人與問題是分開的,「問題」才是問題,人不是問題。問題的產生常常是社會或文化所建構出來的,那些來自種族、性別、國籍、社經地位、性取向等主流意識的壓迫。

透過論述來建構知識,了解論述非固著、其意義會隨著情境、權勢、主觀位置的不同而有差異

透過敘說來連結自己和他人的經驗,發覺生活中的可能選項,察覺負面、傷害性的描述如何壓制和束縛個人

重視個人的主體性,實務者應了解服務使用者多重且相互矛盾的角色認同

任務中心並不聚焦於人與社會的關係,而聚焦於個人的行動者特質。

當人認為它是一個問題時
問題才真正存在

後現代女性主義=性別的社會建構理論

重視男女差異,強調主體性是多樣化的。

目標:解構文化建構-男性優越的優越意識形態。

行動方向:


1.分析女性如何被社會影響

2.檢視權利與知識如何影響女性的世界觀

3.思考改變世界的方向。

Reamer社會工作歷史發展中,價值取向的改變

六個主要取向

2、家父長式(paternalistic)取向=父權主義取向,
EX、英雄式照顧、糾正、改善

3、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取向
EX、結構改革、重組

1、去道德/無道德(amoralistic)取向
EX、不涉及價值、規範性概念

4、宗教取向
EX、愛近人、為弱小者服務

6、專業自我保衛取向

5、臨床取向
EX、保密、知後同意、告知真相、利益衝突

Payne將實務理論分類為以下三種

1.反射性治療觀點:對個人治療性協助

2.社會集體觀點:改革社會不合理

3.個別改革:由個人、家庭、團體改變以持續社會現狀,(即改變個人以迎合社會)

EX、心理動力、人本、建構、危機

EX、批判、反壓迫、女性主權、充權

EX、系統、認知行為、任務中心

功能理論 #

功能理論假定機構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agency)會界定服務的聚焦、方向、內容和持續性

功能理論強調「過程(process)」的概念,而非「診斷」

功能理論是基於成長心理學(psychology of growth),而非決定論

功能派 又發展成 問題解決學派

4、恢復並改善個人與家庭福祉

5.促進個人人際的社會性適應

6.強化個人與家庭的能力,使其從困境中復原

屬於美國社會工作領域自行發展 🚩

針對受助者的心理需求,Biesteck 提出七項原則

個別化

有目的的情感表達

適度的情感介入

接納

非批判的態度

案主的自我抉擇

保密的原則

整合了心理動力取向以及問題解決模式,演化出來的一個短期的處遇模式。

非密友是接個案 #

3階段8步驟

第一階段:開始階段

步驟1.了解與建立關係

步驟2.評量致命性與安全性需求

第二階段:危機問題指認與處置

步驟3.指認主要問題

步驟4.處理感受和提供協助

步驟5.探討可能的各種選擇

步驟6.協助列出處遇目標和行動計畫

第三階段:結束與追蹤

步驟7.結案準備

步驟8.追蹤的處理方式

強調「關係中的自己」(self-in-relation)

希望促進女性對女性這個團體的認同,以形成一個倡導與抗爭的群體

認為社會結構設計中隱含不平等,而女性是被壓迫的一群

拒斥實證主義「客觀性」的假說,主觀經驗不必然就是「不科學的」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學派

「人類的存在是既孤獨又必須與他人有所連結」

存在主義四大終極關懷:

自由

死亡

無意義感

孤獨

將問題解決模式應用在解決倫理兩難的議題上
#

較不注重評量環境中的情境與個人 #

Rapp(1998)曾指出案主的三大基本優勢:

熱望(aspiration)

能力(competencies)

自信(confidence)

個人的渴望,也就是案主自 己「希望能做甚麼?」,是案主對自己的主動積極目標。

案主自信有兩個層面,其一是相信個人有能力完成某項任務或某項行為;其二就是針對自己完成任務 或面對挑戰能力的覺知。自信也就是對自己能力的正向思考與信心。

案主多少都具有能力,有些能力是與生俱來的 ,有些能力需要培養,也有些能力需要發掘。

案主在面對逆境時的勇氣和復原力,教導我們人性的可貴

重點在於案主看其問題與處境的視野改變,超越問題,看到改變的可能性

💥短期焦點或任務取向模式適合用來處理案主情感轉移問題 ⚠

處遇的過程會強調個案的能力和力量

社工實務四大系統

變遷媒介系統

指須參與案主改變計畫的專業工作者和機構

案主系統

指的是人、團體、家庭、社區等與變遷媒介系統共同努力的求助者。

標的系統

為達成目標所要改變的人事物

行動系統

為達成目標所要共同合作的人

傳統性別的分類不再是鐵律,而是可以被改變的認知與期待;性別是動態的,持續演變與發展出極具 彈性的性別角色及行為。

文化能力階段論
(Cross, Friesen & Isaacs,n1989)

1.文化摧毀

2.文化無能

3、文化盲目

4、培養文化能力

5、具備文化能力

6、精通文化能力

專業

專業關係的基本要素

承諾和義務

接納

同理心

真誠

清晰的溝通

權威和權力

治療性介入

一種情感、認知和/或行為層次上的協助,透過一種與個人、家庭或團 體的專業關係的方法,使得他們更能夠認知、處理和解決目前的困難

基本假設:

人有改變動力,但只想減輕困難到可忍受為止,而非根本改變

人之所以有問題是能力暫時受到限制,而非病理因素所致

人陷入問題困境時就產生改變之動力,因人有適應問題之本能

解決問題的障礙來自環境。

當個人了解到有問題,而且處於不平衡狀態下時,就會促使採取行動。

倫理學

規範性倫理理論

義務論(動機論)

目的論(結果主義)

以目標為導向的理論,認為一個行為的對錯係依行為結果判斷,又可分為倫理利己主義(ethical egoism)和效益論(utilitarianism)。

德行論(人)

認為義務論和目的論評估行為的方向都不正確,因為它們都是孤立地探討行為的對錯,而事實上最重要的問題不是「我應該做什麼」,而是「我應該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基於個人想要成就的人格特質,去努力培養相對應的氣質傾向。特別強調道德判斷的訓練勝過對義務的學習,良好習慣的培養遠勝於強調自律。

效益主義:認為道德上正確行為即能「為最多數人謀最大利益、福祉」的行為

認為評估行為的對或錯,不是完全由行為所造成的結果決定,而是由行為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決定。強調所採取的行動是對或錯,係依據其內在本質,與道德原則的一致性,以及行動的原則而定,又稱為道義論。

認為規則、權利和原則是神聖的和不可違反的

格林伍德(Greenwood)提出的專業五項特質

理論體系

專業權威

倫理守則

社會(社區)認可

專業文化

Gross 和 McMullen 的求助歷程模式

(一)、案主定義與了解問題的經驗是產生求助行為的第一步(問題的覺知與界定)

(二)、案主對問題的語意評估

(三)、問提解決的本土策略

(四)、文化敏感問題的解決

PCS 模型
by Thompson

說明社會壓迫的形成、來源以及如何實踐反壓迫

P (personal)個人層次:是個人對某些人口群的觀點

C (cultural)次文化層次:是一個群體所擁有的共同觀點批判某些特質或行為是錯誤或正確

S (structural)社會結構層次:社會與制度支持此一次文化觀點或信念,包括媒體政府等

重視行為者本身更甚於其行為

美國社會工作倫理守則起草人喬瑟夫(Joseph)的倫理決策模式

第一步:可以先從實務環境或機構裡分析實務情境存在的兩難或困境。

第二步:找出衝突或問題的關鍵所在

第三步:評估關係人的權責與福祉

第四步:參考專業倫理規範、法規、政策與倫理守則,以補充主觀判斷的不足

第五步:研擬解決衝突的方案,並評估可能產生的後果,將傷害降到最低。

第六步:做價值決定

口訣:鎮守 堅磚 關節 重 #

權心接通諾關真 #

社會建構主義 (social constructivism)

主張學習個體的發展受到社會情境與文化脈絡影響,且將人類語言視為社會互動的工具之一

對認知取向的訊息處理理論將學習視為電腦符號處理的觀點以及不滿學生在不講究實際情境應用的反動。

認為知識是適應性的,透過個體與環境互為主體,進而建構出知識整體

例如: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個人會和別人一起討論或請求別人幫助,這涉及個人和環境的互動

認為,性並不是一種獨立於外界條件的觀念,而是文化建構的結果,而這種建構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改變而不同。

傾向於認為同性戀是受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

缺點在於較易忽略個人本質的差異,每個行為人都脫不了社會互動此一齒輪序列的交互影響──衍伸出著重「合」而不重「分」的立論邏輯。

只強調外界與文化的作用,而否定了人之內心的首要感受。

對現代思考模式、宗教和道德信念作批判性的重新評價,對現代性所創造的種種嚴格的二元對立(客觀事實與主觀經驗、事實和想像、世俗和神聖、公開和私人)加以深度懷疑。

中心思想是希望擺脫單一化、中心化的狀態,改以接受多元、異向、變化、解構、去集中化、重視人與己身之外的事物(包含人際關係與環保概念)等意識觀點,因此,人們應學習多元化的價值觀,凡事沒有絕對的是非。

維持人類生命 、健康、尊嚴大於任何其他的價值 。

順序1: 保護生命

關懷他人

場域理論(Field Theory)

為社會團體工作的一個理論,
由Kurt Lewin所提出

認為每一個團體都有一個生命的空間(Life Space),佔有其位置並朝向目標前進,而努力向這個目標移動的過程中也可能遇到障礙

意思是指,每一個團體都可以發展出相當的力量實體,成員在其中互相支撐,並朝向目標達成邁進。

團體會因應社會情況而一直改變,
儘管團體也可能處於「類似靜止的平衡狀態」時期。

概念

1.角色(Role)-團體成員的個別地位、權利和責任...等。

2.規範(Norms)-只管理團體行為的規則。

3.權力(Power)-指成員間互相影響的能力。

4.凝聚力(Cohesion)-指成員間或成員對團體的吸引力與向心力。

5.一致性(Consensus)-對團體目標和其他團體現象同意的程度。

6.能量(Valence)-是指在團體的生命空間中,達成目的和目標的潛力。

場域在這裡所指的就是團體
從更大的方向來看 所謂場域泛指個人本身的環境

混沌理論

1.起始效應(蝴蝶效應) 細微末節可牽動全局,巴西蝴蝶展翅可讓北國德州產生颶風。

2.奇特吸引子 吸引子是軌道中的一點,能夠吸引系統朝其而去,因其行為非線性,性質混沌不明,故稱奇特。

3.分歧點 一個穩定的起使門檻,可分成多個分歧。

4.耗散結構 是一種開放系統,隨著內部能量的消長,必須隨時與外部交會產生新型態。

5.回饋機制 在系統中任何分歧都可產生破碎的分裂,透過回饋機制又會導出新系統或形成系統本身的穩定。

6.遞回對稱

源自於物理學的理論,強調自然與現實動態的關聯性和複雜性,有時偶發事件可能改變整個形勢
這種混沌理論,促使我們在面對複雜與多變的社區環境,必須仔細思考其因果關係,無論消極面或積極面,都應該儘量避免倉促決定其中一個層面,而將另一層面排斥在外。

社會交換理論

1.定義:人們都以自我利益做為行為的目標,交換能使雙方受益。我們提供對方認為有價值的東西,並從對方換得自己所期望的東西,但這樣的交換有時會受到權力是否平衡所影響。

2.觀點:從交換理論的角度來看,交換領域代表一種由互動的雙方或更多方所組成的市場,他們在不同的時間,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交換各自期望的有形資源(如金錢、產品)或無形的資源(如資訊、服務。同時,在交換關係中,權力是一種重要影響因素,人們往往透過競爭、再評估、互惠、聯盟、強迫等各種權力平衡的策略,達成更有利的交換。

3.舉例:以某一社區組織希望附近某私立大學低價出售一塊地給社區蓋休閒中心為例,說明透過上述五種權力平衡的策略,以進行更有利的交換:

(1)競爭(competition):如果社區附近還有一間教堂願意更低價售地,則大學對社區組織在交換上的權力就會降低。

(2)再評估(revaluation):如果社區暴力增加,社區組織轉而投入社區治安的改善,則購地蓋休閒中心的交換行為,就必須重新評估,大學對社區組織在交換上的權力也會降低。

(3)互惠(reciprocity):如果雙方協調在休閒中心加蓋停車場供學校師生停車,而學校也願意相對降低售地價格,則社區與學校雙方互惠。

(4)聯盟(colition):如果雙方聯合起來,共同爭取都市計畫委員的同意票數,可以為蓋停車場爭取更有利的資源(如政府補助額度)。

(5)強迫(coercion):如果社區組織發動具有學生家長身份的社區居民,到校門口舉行遊行示威活動,要求蓋學生停車場,企圖透過輿論對學校施壓,則社區組織可以提高交換上的權力。

4.在社區工作的運用:社會交換理論為社區實務提供取得有形與無形資源的一些模式,尤其是各種權力平衡的策略,有助於社區組織在與其他組織進行資源交換時,從中選擇受益最高的那種交換策略。

在個案工作上,三階段

開始

中間/行動持續進行階段

1.創造改變的觀點

2、進行協調與溝通

3、再評量

4、建立正向的社會支持網絡

卡頗蘭(Caplan,1964)在他的危機理論中將心理危機的形成和演變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二)功能惡化階段

(三)求助階段

 (一)警覺階段

(四)危機階段

開始緊張、焦慮,用過往面對壓力的方式因應,通常還不會向人求助

過往因應方式無效,生心靈壓力症狀更加加重。開始因為緊張焦慮而嘗試各種可能的方法,而通常是錯誤的方式。開始有求助動機。干預者的動點應放在減緩當事人的焦慮緊張,讓其了解問題總有辦法解決的。

嘗試錯誤方法後,仍無效。壓力症狀持續加重。此階段求助動機最強,常不分時間地點發出求助信號。甚至可能開始嘗試過去自身認為荒謬的方法。此階段最易受人影響或暗示。當事人可能會採取一些異乎尋常的無效行動宣泄緊張的情緒,比如無規律的飲食起居、酗酒、無目的地游蕩等。
干預者應該首先幫助當事人停止這些無效行動,並與他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新辦法,干預者在此所起的作用是參謀和顧問,而不是包攬一切的保姆。

經過前三段經歷後,可能習得無助。人格障礙、行為退縮、精神疾病、精神崩潰、人格解體、有的甚至企圖自殺
干預者的任務:
①通過交談促進當事人的情感流露,加深他對自己處境和內心情感的理解,使當事人在與咨詢員的交流中恢復自信和自尊。
②作為參謀或顧問,幫助當事人學習建設性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