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10 課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邁向課程學的建立 p.345 (10-2 課程研究的再研究-邁向課程學的建立 p.369 (前言…
CH10 課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邁向課程學的建立 p.345
10-1 課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p.346
美國課程研究的回顧
(二)邁向兒童中心教育-派克
美國兒童中心教育的先驅
要求師生學習思考和觀察、強調引發學生興趣且具體的事物、認為每個學校應當構成一個理想的社區、鼓勵發揮自由公民的功能、強調統合 (p.351圖→兒童的生活含身心靈的本質)
杜威→派克是進步教育運動之父
四大貢獻:兒童是學校工作的中心、應在溫馨的社區氛圍中發展、學校課程可能源自實際活動、透過藝術文學等鼓勵兒童的情意表達和工作
(三)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杜威
進步教育之父
兩個重要原則:所有的教育關係中,出發點是兒童行動的衝動,他渴望回應周遭刺激,並以具體的形式尋求其表達、形式和感情方面都具有社會性質
作業特色:提供機會、動作-表現活動、影響學習態度、獲得深刻的教育經驗,才有教育的正當理由
教育觀點:兒童中心、社會中心
(一)史賓賽、赫爾巴特
史賓賽
1859年論文-什麼知識最具價值?
活動的學習必須仰賴科學→科學是最具價值的知識
三大影響:課程代表現有知識的選擇、依現世的目的,而非由超乎世俗的目的所決定、透過課程的建構和傳遞,促進社會的進步
赫爾巴特
統覺 apperception:教學善用兒童的統覺團
統合 concentration和關聯 correlation:置於課程的中心地位、每個科目之間應該有所連結
四個教學步驟:清楚(靜止狀態的專心)、聯合(運動狀態的專心)、系統(靜止狀態的反思)、方法(運動狀態的反思)
萊茵把五個步驟改稱為:準備、呈現、聯合、綜合、應用
提出中心統合法與關聯原則
(四)進步教育協會
時間:1890年代經濟蕭條結束和一次世界大戰終結中間,美國經歷了「進步年代」,為了回應各種壓力,美國開始有眾多改革運動
1.進步教育協會的成立
1919年強生和考伯成立
7項原則:自然地發展、興趣、教師是嚮導不是監工、學生身心發展的科學研究、學校與家庭合作、進步學校應承擔教育運動的領導者
2.八年研究
1933年設立「學校與學院關係委員會」,由艾金領導
1942年發表<美國教育的冒險>
重要的遺產是:合作的工作方法
3.社會重建的教育觀點-孔茲
孔茲→社會重建主義的倡導者
觀點:進步學校將焦點放在兒童身上、學習者的興趣是最重要的
進步必須要有目標、方向
教育是維護自由制度和民主過程
4.進步教育協會的解散
衰退的原因:反對並攻擊傳統課程、重要問題的冷淡、領導者的孤立、哲學觀點的不一、應用的問題、社會階級的偏見、其他教育機構的競爭
(五)追求社會效率的課程設計
1.鐵依勒-科學管理
最佳的管理是真正的科學
5個步驟 p.359
講求精確、效率、經濟
2.巴比特-科學的課程編製
科學時代要求精確與詳細的特點
堅持效能、效率、經濟
活動分析法 (1924年):將人類廣泛的經驗分成若干主要的領域 p.360
5個步驟:分析經驗→工作分析→導出目標→選擇目標→詳細目標
3.泰勒-課程目標模式
目標導向模式=手段-目的模式
目的和目標(兩個同義)→選擇→組織→評鑑
(六)學科或知識結構的課程理論取向-布魯納
強調認知的背景及知識的應用
促進思考能力
學習服務未來的方法:訓練的特定遷移、非特定的遷移
強調古典課程←官能心理學
當代課程概述
課程的概念重建
三個主要陣營:視理論為應用的課程發展與研究的指導架構、較為年輕的理論化學者、一種創造的心智工作
把課程理論分成三類:傳統主義(實用的)、概念及經驗主義課程學者(探討現象)、概念重建主義課程學者(理解教育經驗的本質)
靜態的課程定義
當代的課程論述
貢獻兩項:把課程的論述分為11種、將1995之前的文獻蒐集了三千五百筆左右
前言
回顧19世紀~1970年代的美國課程研究,展望台灣未來課程研究的可能走向
展望
臺灣課程研究與發展的簡略回顧
泰勒的影子始終沒有離開過
慎思熟慮→概念-經驗主義
臺灣課程研究的去向
三項課題:學習者(心理的發展常受到成長環境)、社會(適應與改造,並非非此即比)、教材(涉及經驗與課程)
學習者、社會、教材,三者間有關係,非各自為政
衡量台灣的文化、歷史及社會,參照外國的不同觀點,建立自己的課程理論
10-2 課程研究的再研究-邁向課程學的建立 p.369
前言
建議、書面、支援、施教、施測、習得的課程
課程的前置與後置
變革本質的連貫性,包含:教材、知識、學習、教學
*圖10-3 課程學的課程層次間之落差與聯貫 I(理念)P(正式)S(資源支持)T(實施教導)L(學習獲得的課程)A(評量考試的課程) p.377
課程是動態發展與不斷生成開展的
理念建議的課程(慎思熟慮構想)
又稱理念的課程 idea curriculum或理念學說建議的課程、理念研究建議的課程、意識形態課程
烏托邦的公共願景與希望
經過課程研究而提出的課程理念或理論構念
由學者、專業組織等特定利益團體或個別學者專家,進行課程問題探討與理念的倡導
正式規劃的課程(研議)
簡稱:規劃的課程,又稱正式課程、政府官方規劃的課程、官方形式的課程
政府所正式規劃或官方文件所規定公布的課程綱要等,包含學校課程發展委員的課程方案教學進度教材範圍等順序與單元設計等書面文件
合乎課程即計畫→未雨綢繆
資源支持的課程(提出)
簡稱支援的課程,又稱資源支援的課程、資源材料支持的課程
包含所有可以協助教學的學習材料與可以支援課程的資源或網路資源等
實施教導的課程(設計)
又稱教師實施教導的課程,簡稱施教的課程、教導的課程、實施的課程、運作的課程
學習獲得的課程(引導)
簡稱習得的課程,又稱學生學習獲得的課程
指學生實際學習或經驗的課程,重視學生從教師「實施教導的課程」之後所實際獲得的學習經驗→又稱經驗的課程
學生依據自己的特性,而真正學會的課程
評量考試的課程(重視)
簡稱評量的課程或考試的課程、測驗的課程、(評量、考試)施測的課程
現於考試測驗和表現當中的課程
蒐集適當而充分的證據,判斷並改進課程過程與成效
評鑑研究的課程(落實)
簡稱評鑑的課程或研究的課程
評鑑課程領域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