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104 年 - 104年三等退除役軍人轉任考試 政治學 (政治研究主要有兩種途徑:規範政治理論(normative political…
104 年 - 104年三等退除役軍人轉任考試 政治學
政治研究主要有兩種途徑:規範政治理論(normative political theory)與經驗政治理 論 (empirical political theory)。試問何謂經驗政治理論?它與規範政治理論的主要差異為何? 試說明之。
兩種理論的差異-研究途徑與主題的差異
規範性理論-規範途徑(Philosophical Approach)
缺點在於脫離經驗範圍,過於抽象、主觀。同時易混淆「價值判斷」(Value Judgment)與「事實判斷」(Fact Judgment)。
如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強調政治作為一種本質的存在(正義、理性、德行),而政治即為該本質的實踐過程。具強烈的規範性特色。
依循特定的觀念(理性、本質、全意志)和原理來解析政治。著重在規範性 (Normative)議題,以道德規範、倫理等特定概念為分析對象,強調應然、必然之命 題,帶有強烈的「價值判斷」(Value Judgment)。
經驗性理論-行為途徑(Behavioral Approach)
研究方法採科學方法、科際整合,研究主題聚焦於權力概念、社會價值分配、政治過程。
行為途徑可分為以集體行動者為(很多個體集合起來)分析單位,進而建立解釋性政 治理論的「宏觀政治學」(macro-politics)(系統論、結構功能論、溝通途徑、團體 途徑等)。以及以個別行動者(political actor)為分析單位,進而建立解釋性政治理 論的「微觀政治學」(micro-politics)(權力、菁英、決策、心理、理性等)。
行為主義時期採用的行為研究途徑相當多元,而這些重要的途徑之間具有共同的特徵─「科學的方法論」(科學的研究方法與技術)與「方法論的個體主義」(觀察具體的個人政治行為),因此也統稱為「行為研究途徑」或是「行為學派」。
重要途徑:「系統途徑」與「結構功能途徑」是最重要的兩種研究途徑,兩者皆作為政治學研究的「總體分析架構」。
經驗性政治理論-行為途徑下的政治科學
科學化主張
研究主題集中於「個體與整體的政治行為」,使政治學研究成為行為科學(behavioral political science)。
研究信念為科學化、科學方法論、價值中立、科際整合、科學知識累積。
研究主張為方法論的個體主義、統計與量化的方法、建立經驗性理論、解釋、預測、 控制政治現象。
採用科學與科際整合的研究途徑與方法,使政治學建立系統化的經驗性命題與理論, 得以稱之為一門科學。
科學的概念
可驗證:科學假設經過系統化分析與實際驗證後成為科學知識,因此科學知識必須是可以驗證的。
規律性:建立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通則、定律與理論。
經驗的:必須關注可觀察或可測量的對象。
累積性:科學的知識必須透過恆常的驗證逐漸累積。
政治科學化目標
系統化的科學知識:秉持自然「科學」的態度與研究方法,對實際政治現象做出科學化與經驗化分析後所取得之研究結果,將使政治學成為一門科學。
分析方式:以「科學方法」為分析工具,以「實際政治」為分析對象,以「個人行為」為分析單位。
始於馬基維利的科學活動乃意指以歷史、法律等研究政治學而將政治學與倫理學進行區隔。逐漸將政治學與倫理學進行區隔並發展到行為主義時期的科學化運動。是以「科學方法」為分析工具,以「實際政治」為分析對象,以「個人行為」為分析單位。以此對政治行為進行研究則得以使政治學成為科學知識。而科學的特徵為「經驗的」、「可驗證」、「規律性」、「累積性」。
政治作為一種現象,不同「研究時期」對於政治現象所採用的「研究途徑」、「研究方法」與「研究主題」皆有所不同。進一步的,由「規範性途徑」研究得以建構出強調應然面向的「規範性理論」,而以「行為與後行為途徑」進行研究則建構出強調實然面的「經驗性理論」。兩種理論對於政治學研究而言皆相當重要不得偏廢。
政治學研究的發展時期中採用不同「研究途徑」(規範途徑、行為途徑)即建構出「規 範性」與「經驗性」政治理論。而學者伊薩克(A. Isaak)在《政治學範圍與方法》中歸納出 四大研究範圍,其中「規範的活動」首重價值判斷,強調政治學的應然面研究,主要建構 「規範性政治理論」。「科學的活動」即為行為主義時期的科學化運動,主要建構出「經驗 性政治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