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政治學中的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途徑,乃運用經濟學方法論解釋政治行為,請說明理 性選擇途徑如何分析政治現象,並評論其優點與限制。
政治學中的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途徑,乃運用經濟學方法論解釋政治行為,請說明理
性選擇途徑如何分析政治現象,並評論其優點與限制。
理性抉擇研究途徑於美國80 年代興起
研究主張
以「理性預設」為基礎
假設政治行為皆具有其理性基礎與目的性,在其他情況不變下,個人有選擇出最佳方案的理性能力,從而對行為與類似事務所產生的結果進行排序[偏好會滿足「遞移性(Transitivity)」]
研究行為者之意向即得以發展出解釋與預測之政治理論
大量引用經濟學理論中的「理性預設」
以及「程序規則」作為基礎進而建構模型。
唐斯(A. Downs)、奧森(M. Olson)、尼斯坎南(W. Niskanen)等人為代表。
統稱為「形式政治理論」(Formal Political Theory)。
理性抉擇途徑的優缺點
優點
強化個體研究
採取方法論個體主義,以個體的理性預設為基礎而推論行為結果
解釋力強的理論模型
引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透過嚴謹的論證而建立不易推翻的經
驗性理論模型。
擴大政治學研究範圍
以個體的理性預設為基礎,引入到政治學研究中即運用在官僚行動、選舉與投票行為、利益團體活動等國內層面的政治行為研究。進一步的又擴大到國際層面中國際行動者的行為。全面的擴大了政治學研究的領域。
缺點
高估人類理性
「投票矛盾理論」[亞羅(K. J. Arrow)]與「有限理性論」[西門 (H. Simon)]皆企圖證明「經濟人的假定」無法完全適用於「完全理性的社會選 擇」。
理論與行為的落差
卡納曼(D. Kahneman)認為,人類決策充滿不確定性,「實際決
策」往往與「經濟理論」有所差異。
去脈絡化
理性抉擇途徑乃是將個人脫離出社會脈絡,忽略社會、歷史因素對於個人行為的制約作用
引入政治學研究中乃擴大了研究的領域(從官僚、選舉、利益團體等國內層面擴大到國際層面)
主要的應用即為摩根斯坦(O. Morgenstern)與紐曼 (J. V. Neumann)共同於《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提出「賽局理論」(Game Theory) (博弈研究途徑:Game Theory Approach
兩組以上決策單位的參與者共同決定結果
當目的不同而產生衝突時皆會預測、評估它方行動,進而決定合理的自我行動,由參與者共同決定結果
具有兩組以上的決策單位(包含正規與非正規的機構),每個個別決策單位皆具有理性選擇能力,但都皆僅具有「局部控制力」
衝突或合作之可能情勢下理性抉擇的可能後果
人類在面對某種狀況時,思考「應當如何選擇」以及
「如何選擇」始能達到最大利益。
每一個集團或個人為了在目的交錯的
情況下贏得最大的利益
多方非零總合(Non-Zero-Sum)
行為過程中各方皆會明示、默示「己方可能採取之行為」以及「期望它方採取之行為」
人類實際行為乃是同時進行衝突與合作而並非絕對對立
各方皆會延遲行動以謀求各方皆能接受之行動,
故各方之勝利或失敗均非絕對
雙方零和(Two-Person Zero-Sum Game)
雙方行動之目的皆在於己方取得完全勝
利,即謀求己方成功而對方失敗
雙方之獲得與失去相互加總,其結果等於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