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1研究法
同等機率選擇法EPSEM
非機率抽樣 / 非隨機抽樣
機率抽樣 / 隨機抽樣
遵守
不遵守
簡單隨機抽樣 / 雛型取樣法 / 代號取樣法 / 號碼球取樣法
系統隨機抽樣 / 等距取樣 / 間隔取樣
分層隨機抽樣
集叢隨機抽樣 / 集體隨機抽樣 / 叢集隨機抽樣 / 結叢隨機抽樣 / 區域機率抽樣
立意抽樣 / 目的抽樣 / 判斷抽樣
滾雪球抽樣
便利抽樣 / 隨意抽樣 / 具備樣本抽樣 / 偶遇抽樣 / 臨時抽樣
配額抽樣
1.定義:是將母群名單中的每一個案予以編號,並隨機抽取亂數表的號碼,凡號碼被抽中之個案即為樣本。
1.定義:在母群名單中隨機決定起始點之後,每逢若干距離便抽取一個個案,以使抽出之樣本均勻分布在母群名單中。
1.定義:先將各母群名單細分為數個次級母群體,再
以簡單隨機或系統隨機抽樣法由各群中選出樣本
1.定義:先以集體為樣單位,並且羅列母群名單中的所有集體形成抽樣架構,接著再針對所有集體進行隨機抽樣,只要是被抽中的集體,即選取其內的所有個體。
在研究者的周遭環境中隨意抽取樣本
依據研究者對母群體的知識、或是根據研究的目的而主觀地選取判斷性樣本
由最易接近的對象開始,蒐集資料之後再請其介紹下一個樣本,如此反覆直到不再遇到新資料為止。
此法在非隨機抽樣的角色,極為類似分層抽樣法在隨機抽樣的角色,唯一的差別是在對母群體進行分層之後,是以各種非隨機抽樣選出各層的最終樣本。
以失能老人進行生活品質調查為例
可由各個機構所掌握的失能老人名單作為抽樣架構,故可採用機率抽樣之方式進行
失能老人可能有各種不同類型,屬於異質母群體
可採用分層抽樣
將抽樣架構分為永久全失能、永久部份失能、暫時全失能、暫時部份失能等四層,分別施以簡單隨機抽樣。
試申論量化研究典範和質化研究典範各自適用的狀況為何?並分別就每個典範列舉一個研究問題及說明其內容大要
(二)量化研究的研究步驟:以實驗研究為例
(三)質性研究的研究步驟:以田野研究為例
(一)量化研究法與質化研究法的適用條件
2.質化研究法
1.量化研究法
(1)所要研究的環境和文化,事先已有大量的資料時。
(2)容易接近案主,資料的蒐集較為容易時。
(3)比較容易控制,或稍具有權威背景時。
(4)若研究的目標是要尋求變項與變項之間的變異、關連或因果時,量化研究勢在必行。
(1)進入一個很不熟悉的社會系統時較為適用。
(2)在一個不具控制和正式權威的情境中,較為適用。
(3)當低度的觀念概化和學說建構的背景下,質性法最適合。
(4)適用於描述複雜的社會現象,需要案主的主觀理念,以及實際參與者客觀印象的表現時。
(5)適於定義一個新概念和形成新的假設
此法遵循自然科學的邏輯與原則,研究者會創造情境,並檢視這些因素在受試者身上的影響。在典型的實驗法中,研究者將被研究對象分為兩個或更多個團體,其中一個團體給予研究者有興趣檢測的處遇,之後再精確地測量兩個團體是否出現差別反應。
1.報告範例:〈使用工作定義來修改在工作團體內的種族不平等〉,Goar, Carla & Jane Sell 撰,2005。SociologicalQuarterly, 46: 525-543。
2.研究主題:混合種族團體進行一項工作,測試「預期狀態理論」。
3.研究問題:如果某個團體被交付一個既複雜且需要多項不同技術才能完成的工作,在跨種族的工作團體內,因為人們相信不同種族團體各具備不同的技能,是否較有可能達成較高的平等性?
4.主要假設:被指示需要複雜且多項技能才能完成工作的團體,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相較於未收到上述指示的團體,表現出較少的種族差別待遇。
5.自變項:團體被指示完成的複雜工作,是否需要多項技能的配合。
6.依變項:在完成團體工作時,成員的投入時間與程度。
7.分析單位:混合種族之工作團體。
8.樣本:九十位女性大學生,分成兩個白人與一個黑人的三人小團體。
9.母群體:所有不同成員的工作團體。
大部份田野研究都是個案研究(case study),利用長時間觀察一小群人。此法是由一套鬆散的概念或主題出發,選擇一個社會團體或自然情境進行研究,並且以當事人情境的社會角色進行仔細觀察。研究者由於個人關係得以熟知被研究者,可以進行開放與非正式的訪談,並且對日常生活的訊息詳加記錄。在離開田野後,研究者仔細重讀筆記,並準備書寫報告。田野研究最常使用在探索性與描述性研究中,很少使用在解釋性研究裏。
1.報告範例:〈異國食物接受度報告:從社會成就看中華料理〉,Lu, Shun & Gary Alan Fine 撰,1995。Sociological Quarterly, 36: 535-553。
2.研究主題:美國國內接受異國文化展現方式之程度,與文化資源之配置方式。
3.研究問題:中華料理餐廳如何在呈現文化特色與滿足非華人之美國顧客口味之間取得平衡點?
4.紮根理論:異國餐廳會將其料理美國化以滿足當地客人口味,但同時仍成功地營造出異國料理的形象風味。這是一個折衷的過程,既要滿足當地客戶的預期∕口味∕飲食傳統,也要讓客戶依舊覺得享受了一頓充滿異國風味的真實用餐體驗。
5.社會歷程:餐廳會考量如何修改以配合當地可取得的食材,其市場優勢,以及當地顧客的文化與飲食喜好。
6.社會脈絡或田野地點:中華餐廳,特別是在喬治亞州雅典斯當地的四家餐廳。
以實證為基礎的實務整合模式簡稱EBP
實務工作者應有技巧的協調三要素
實務工作者的專門知識
案主特性
最佳研究證據
推理
歸納推理
演繹推理
從過去經驗或是觀察到的現象裡,推測普遍的原則
由已知的原則、定律、事實為前提,推演、假設結論
若前提為真,則結論必真;若前提為假,則結論也為假。
傳統科學理論偏向使用此模式
用探索性的態度來探討不為人知的問題是歸納式的理論建構
功能在於將抽象的概念現實化
歸納的功能是提供理論實證的基礎
名詞解釋
區為謬誤
在未經查證的情況下,以整體推論部分,也就是用較大的分析單位的特質當作較小分析單位的特質。
化約論
主張因為這個世界的運作依循著一定的、簡單的法則,任何複雜的龐大的事物的狀態都是被作為其組成分子的簡單的細小的部份的狀態所決定,所以我們能夠運用分析方法,使用那些比較簡單的現象來解釋複雜的現象。
過度概化
是指我們觀察周遭特定的事物,並試圖尋找某種模式時,經常只看到幾個少數類似的事件,就以為證明了某種普遍模式的存在。
虛假關係
兩個變項原本呈現相關,卻在加入前置變項之後呈現出無相關的情況
紮根理論
是指在經驗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理論,研究者在研究開始之前一般沒有理論假設,直接從實際觀察入手,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經驗概括,然後上升到理論。
是一種包羅萬象的質性研究方法,可以和別種型式的質性研究方法結合在一起使用
分析並非是為了證實或否定某個特定假設而建立的
和社會工作人員的直接工作很類似,特別是臨床評估
單案研究設計
又可稱為單案實驗設計,乃是準實驗設計的一種,是時間序列分析的延伸應用。針對數目極少的個案進行長時間的處遇過程,以瞭解對象的目標行為所經歷的變化狀況。由於通常仰賴圖形分析而不需複雜的統計技巧,單案研究廣受實務科學界愛用。
會產生有關反應性與社會期待偏頗的測量問題
A-B 型
ABAB 型
多重基線設計
多重處置設計
1.基線階段(A):為能有效判斷實驗處遇的長期影響,必須在處遇開始之前對目標行為進行多次且重覆的測量,待有穩定的趨勢出現之後才能引進處遇,以便於比較處遇前後的進步狀況。
2.干預階段(B):在處遇開始之後,定期且持續對目標行為進行的測量結果。
定義:針對多種目標行為、多種行為情境、或多種案主類型逐一納入干預階段,以收到相互比較的效果。因不須抽回或反轉,便可藉由相互比較而監測同時事件的影響,雖成本最高,卻也是評價最高的單案設計。
以「跨目標行為的多重基線設計」為例,首先是基線階段,對三種目標行為進行重覆測量,直到穩定的基線浮現為止;第二,讓第一種行為進入干預階段、讓另二種行為維持基線階段;第三,讓第一種行為維持干預、第二種行為進入干預、第三種行為維持基線;第四,讓所有行為皆進入干預階段。
又稱為連續性處遇設計
乃是在基線階段之後,先後以多種不同處遇預引入干擾階段當中,但每一種處遇僅單獨施行而不與其他處遇相混合。因頗能反映實務界所面對的複雜情境:「一試再試做不成,再試一下」,此種設計最能配合實務工作的需求。
假設某國小英語教師想以口頭獎勵刺激班上學生的主動發言次數。該教師先以一個月的時間觀察平日班上學生的發言次數,發現穩定維持在每堂 7 次左右;隨後開始在上課時對發言者進行持續一個月的口頭獎勵,發現無效;第二個月再以禮品獎勵一個月,依然無效;最後一個月改以加分獎勵作為處遇,學生的發言次數開始急速增加。
外部效度低!
樣本數少且非隨機而來
一項親職團體方案,目標在提升高風險家庭父母的親職能力。為了評估方案成效,設計了對照組,即進行親職團體時,另有一聯誼性質團體,參與者可以自由選擇參與那一個團體。3 個月後評估,親職能力的 各項指標,包括陪伴孩子的時間、給予孩子正向回應、親子溝通品質等,結果親職團體組的平均分數都 高於對照組,下列何種因素最可能威脅此一方案評估研究的內在效度?
A:選樣
參與者可以自由選擇參與那一個團體-本來比較重視親職教育的就會去親職團體組,所以研究結果一定會是親職團體組的比參加聯誼的親職能力更好,固有「選樣」的問題
成熟效應
受測者本身隨著時間的經過,而發生身心變化影響實驗的結果。
變異數其定義為:每一個觀測值和平均值之間的偏差值的平方值的平均。
a.平方是為了要避免正負抵消
b.而除以母體數N是為了要避免人越多值越大
變異數Var(X)為對數據的變異程度的衡量,常用來量測資料分散程度之指標值
變異數開根號 = 標準差
信度
影響因素
是指在研究實驗測量中,在完全相同的研究過程中複製研究結果的程度。其用來證明一個特殊的自變量,比如一個程序或政策,引起一個被試因變量的改變
被試因素(受試者)
其他影響因素
主試因素(實驗者、觀察者)
投射效應:主試對被試的印象時總是假設其他人有相同傾向,即把自我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刻板效應:主試對某人或某類人、某些事物的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的依據。
期望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主試因期望的不同,會對被試施加影響不同的方法。在實驗中,期待是一種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的力量。比如馬太效應。
偏見:由於觀察者個人動機和預期導致觀察的錯誤。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主試對事物的最近一次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的依據。
霍桑效應:被試知道自己成為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的效應。
評價憂慮:被試意識到自己正在被人觀察和評價,後擔心自己的行為不能被認可而產生的憂慮心理及行為異常。
取悅:被試為得到較好評價,而猜想主試願望以行為異常。
羅密歐與朱麗葉現象:被試在探測到主試願望後產生逆反心理,故意行為異常破滅主試期望。
安慰劑效應:在實驗對照組中,被試認為某種無效刺激具有某種功能,從而有意無意中按照這種功能的結果而產生心理改變及行為異常,其是一種自我暗示。
亨利效應:被試接受虛假信息或刺激後產生盲目自信或積極態度,從而在反應上表現出異常正面效果。
「歷史」(history):指在實驗中,時間與實驗變量同時發生,並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該情況下,研究者無法判斷實驗結果是由自變量(獨立變量)引起還是由特定外在事件引起。
在實驗的進行中,可能會有其他外在環境事件發生而混淆了想要研究的受試者。
成熟(Maturation):實驗中,被試心理發生變化,變得較為成熟、疲倦或對實驗喪失興趣等。
選擇(Selection):實驗中,因未能採用隨機化方法來選擇、分配被試,造成實驗前被試的組群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性。
測驗(Testing):主試為取得實驗初始狀態,對被試實施前測驗(Pre-Test),而該測驗可能影響之後的實驗處理(Post-Test)
被試亡失(Experimental Mortality):實驗中由於各種原因使較多被試中途退出或死亡,導致研究者因為樣本太小或組間被試不均,而無法對結果作出正確解釋
統計回歸(Statistical regression)也叫“向平均數回歸”:在實驗處理前,因為選擇了具備某一特徵的極端部分的被試,實驗處理後的後測驗分數有回歸到平均數的趨向。
前測中獲得的極高或極低分數會在後測時傾向於向平均值偏移,即隨著時間的推移高分者成績下降,低分者成績升高,這種自然傾向被稱為“統計回歸效應”
儀器使用(Instrumentation):實驗過程中使用儀器不當、儀器失靈、測驗材料出現問題或實驗儀器改變,而導致實驗結果不具有可信性。
可信度:是否能夠有效實驗出所要實驗的因果關係
效度
可轉換性:實驗研究結果是否可以推論到研究情境以外或是研究對象以外的受試者
影響因素
實驗環境(Reactive effects of experimental arrangements):真實驗是在嚴格的控制條件下進行的,實驗環境的人為性可能使某些實驗結果難以用來解釋普遍情況。
選擇(The effects of selection):被試背景的特定性可能使得樣本很難代表母體。
測量工具:實驗者對實驗中變量的操作定義往往以測量工具為基準,而實驗材料和測驗類型的差異可能使實驗結論產生錯誤。
構想效度:關於關係變量及變量之間關係構想的準確性,以及實驗變量在實驗時的操作定義與推理時的定義的一致性程度。
調查訪問執行所需要的經費成本
由高至低
由高至低
參與觀察法區分為四種類型
(一)完全參與者:指在實地參與觀察時,研究者或觀察者的身份與其他人是一樣的,被觀察的人並不知道觀察者真實的身份,所以觀察者可以自然地和被觀察者互動。
(二)參與觀察者:研究者可以完全參與整個研究場域或活動過程,不過需要對被研究對象表明研究者的身份;當然,身份的表明可能影響互動過程,使原貌失真。
(三)觀察參與者:研究者不但表明研究者的身份,同時可以和被研究對象在互動過程不斷互動,而不需要有任何藉口。
(四)完全觀察者:研究者完全從旁觀者的角度與立場,不參與研究場域的活動,透過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被研究的現象或對象。
縱貫性研究分三類
1.趨勢樣本:相同主題、不同樣本
2.世代研究:又稱同期群研究、年輪研究,相同主題,相同年代(有共同經歷的一群人,ex同時期出生、入學)
3.同組研究:又稱小樣本訪問研究、固定連續樣本研究相同主題、相同樣本。
質化研究技巧
探查(probe)
提供一個有用的引導,在取得更深入答案的同時,不會影響後續的回答
三角測量法
透過多種方法或資料來研究相同的主題或現象, 以增加資料間的效度檢驗 (即資料用來解釋研究結果的能力), 使研究更趨中立客觀.
研究者三角測定(用不同研究者來觀察依變項),
理論三角測定(用不同理論來支持研究假設),
資料三角測定(用多種資料來解釋依變項),
方法論三角測定(用不同研究方法, 例如先用質化再用量化去做支持).
提高統計檢定的考驗力
增加樣本數或提高 α 數值(顯著水準)
信度VS效度
舉例:打靶
都打狠準,但是都不是打到紅心(目標)→信度高,效度低
偶爾連靶都沒打到,但有時候又會正中紅心→信度低,效度低
靶靶正中紅心→信度高,效度高
信度是指結果的可靠性、一致性
測量信度的方法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條件
若常常可以達到目標(效度高),但很不穩定(信度低)
就像一個人雖然平常大部分時候都很可靠,但有時候他就會突然發瘋失常、殺人放火。
1、再測信度
2、複本信度
用同一種測驗,對同一群受試者,前後測驗兩次,在根據受試者兩次測驗分數計算其相關係數。
如果一套測驗有2種以上的複本,即可交替使用,根據一群受試者接受2種複本測驗的得分,計算相關係數。
3、折半信度
(1)樣本分兩半:樣本夠大可以把樣本分為兩半,再用複本下去測,但兩方的背景要接近。
(2)題目分兩半:沒有複本,但把題目分兩半去測,再根據所得分數,去算相關。
4、庫李信度:用一個量表去測量一個概念,比用一個題目測量一個概念有效。
5、評分者信度:給許多評分者做題目,再去分析其中的相關。
1、表面效度
2、內容效度
4、構念(建構)效度:指某測驗能測量某個理論的概念的程度
3、效標效度:把測量工具和其他可測量的工具,算他們之間的相關
(1)同時效度
(2)預測效度
指測驗分數與將來效標資料之相關程度;若相關係數高,則測驗工具的預測效度越高。
指效標分數與測驗分數同時取得,因此可以估計測驗分數在效標方面的實際表現。有點像預測效度,但因為時間幾乎同時,所以稱同時效度。
指測量工具經由受試者或研究者主觀覺得與研究主題相關(也就是一看到測量工具,就知道研究者想測量什麼,所以是最沒有效力的一種)。
指某測驗之題目內容是否周延、具代表性、適切性、並確實包含所欲測量主題的內涵;通常為了讓問卷具有內容效度,我們會盡量去詢問專家的意見或參考文獻
(3)區辨效度
如社工在執行課輔活動時可以設計一個英文成就測驗A,讓學生在段考前一天施測,之後再將測驗的成績A1與學生在學校的英文段考分數B1(英文段考考卷是B)作比較,如果成就測驗的成績A1與學校段考成績B1呈現高度相關,那我們可以說你的成就測驗具有同時效度(表示學生的英文成就測驗分數越高,其段考成績也會越高;雖然聽起來成就測驗A有預測的效果,但因為兩者的分數幾乎是同時取得,所以稱為同時效度)。
拿兩種不同的測驗工具當做效標,分別與我們設計的工具的測驗結果求算相關係數,兩者的差即為區分效度。
各變項分析技術
因素分析
路徑分析
變異數分析ANOVA
共變數分析
名目尺度
次序尺度
等距尺度(間隔、區間)
等比尺度
區辨測量尺度的最主要目的 🔥
為了進行資料分析時,用以決定選擇何種統計方法
分析單位是指一項社會調查中的研究對象
是一種統計控制的方法,亦即利用統計的手段來把可能影響實驗正確性的誤差加以排除。進行實驗研究時,為了要減少實驗誤差,通常會採用實驗控制的方法,如隨機分派,重複量數設計及多因子設計等。但是有些足以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項,即使事前知道,也因某些原因無法採用實驗控制的方法加以排除。
檢測三組或三組以上獨立之母群體平均數差異所用的檢定方式
是將諸多相關變項資料簡化和摘要的統計程序,目的在掌握變項的群集概況和強度。因素分析假設觀察變項間的相關存在著可以精簡的潛在共同因素,用以解釋觀察變項間大量的共通(common)變異
是一種用來分析變項間因果關係(causal relation)的統計方法。其中,能夠引發其他變項發生改變的變項稱作是「因」(causes),被其他變項影響而產生改變的變項稱作是「果」(effects),因此,「因」與「果」之間便會產生許多「直接」影響(direct effects)和「間接」影響(indirect effects)的效果;徑路分析即是於研究者事前對於文獻的考量所提出的一種因果模式,用多元迴歸分析中的標準化迴歸方程式的估計方法,找出並驗證夠符合模式假設的徑路係數(path coefficient,以求出「因」對「果」之影響力的直接效果和間接效果,並以量化的數據來解釋這些因果關係的假設,以達到驗證研究者所提之因果模式的存在與否。
如,在中小學進行教學實驗,通常僅能以原有班級進行實驗,無法打破班級界線,重新隨機編班。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要避免不同班級平均能力之差異對實驗結果之干擾,就需要採用統計控制的方法來排除無關因素之影響,也就是要採用共變數分析方法,考驗在排除共變量(如智力)之影響後,實驗處理(如教學方法)效果是否有達某一顯著水準。
各研究方法
歷史比較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
內容分析法
個案研究法
是一種對於傳播媒介的訊息作客觀而有系統的量化及描述的研究方法。
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
可以有系統地整理與綜合紀錄中明顯與暗藏的內容。在目的上不只作敘述性的解說,也推論傳播過程所發生的影響;在分析過程中,尤重內容中的各種語言特性。它特別適用於無法做直接觀察的研究,例如研究敵國的政治動向
優點
(1)省錢與使用簡便,任何人都能分析資料的內容而不需特殊的裝備與花費
(2)如果做錯了,可以重做分析而不必重做調查或實地研究,因此最適合研究過去的紀錄
(3)沒有干擾性,因為研究人員對研究的事件毫無影響。
缺點
(1)它只能應用於有紀錄可查的事件
(2)內容之意義因人而異,研究者對內容意義之解釋,不一定與閱聽人對此一內容之解釋相同
(3)所根據的資料未必可靠,影響結論的正確性。
比較研究可界定為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關連的事物進行研究,尋找其異同,探求事物之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的方法
研究課題來自實際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實際工作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參與完成,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實施,研究以解決實際問題、改善社會行動為目的
運用技巧對特殊問題能有確切深入的認識,以確定問題所在,進而找出解決方法。針對的是其特殊事體之分析,非同時對眾多個體進行研究。所研究的單位可能是一個人、一家庭、一機關、一團體、一社區、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
2.技巧:主要是仰賴亂數表的使用。其步驟如下:
(1)將母群名單中的所有個案予以編號,且編號不可重覆。
(2)隨機決定抽樣起始點(starting point)。
(3)依據母群名單的個案總數,決定每次需選取的號碼數。例如:若為 10 個,每次需抽取 2 碼;若為 100個,每次需抽取 3 碼,以此類推。
(4)有規律地抽取號碼,直到滿足預設的樣本數目。
(5)遇有重覆或不合,必須跳過。
3.條件:當母群體為同質母群體、研究者掌握完整的母群名單、所需抽取的樣本數小時,適於選用此法。
4.特色:此法之優點在於:因完全遵照隨機抽樣之原則,因而樣本的代表性最高;至於其缺點在於:一旦違反以上的使用條件,抽樣誤差將大幅增加、研究成本跟隨提高,甚至根本無法使用。
2.技巧:為求樣本能均勻來自母群名單的各處,抽取前必須先計算抽樣間距(sampling interval),其公式為:K=母群名單之個案數÷樣本大小(K 即為抽樣間距之代號)。
3.條件:當母群體為同質母群體、研究者掌握完整的母群名單、所需抽取的樣本數小時,適於選用此法。
4.特色:此法之優點在於:不需先將母群名單的每一個案編號即可抽樣,因此是最簡易的隨機抽樣方法;其缺點在於:若母群名單有特殊的排列順序,有可能只能抽取到某種特質的樣本,造成有選擇的觀察(selectiveobservation),亦即犯下系統誤差(systematic error)。
至於所謂特殊的排列順序,又可分為兩種:
(1)簡單趨勢(Simple trends):母群名單的個案,在某種特質上呈現穩定一致的規則。例如:針對某噴墨印表機印製的 5000 份文件,以系統抽樣法抽出 500 件觀察列印品質。經過隨機程序抽得第一個樣本為第 4張,往後每逢第 14、24、34…等便抽取一張。因噴墨印表機在如此大量列印中墨色必然逐漸轉淡,如此每逢第 10 張便抽取,濃淡皆有,不必擔心發生系統誤差。
(2)週期趨勢(Periodic trends):母群名單的個案,在某種特質上呈現反覆循環的規則。例如:同上例,但這次所要檢驗的印表機每列印 10 張就會送出 1 張空白頁,像是第 1~9 張有文字但第 10 張空白、第 11~19張有文字但第 20 張空白…等,以此類推。由於此一趨勢反覆循環,若所抽出的第一個樣本為第 1 張,往後所抽取的 499 張也必有文字;若所抽出的第一個樣本為第 2 張,往後所抽取的 499 張也必有文字;可是,若是第一個樣本為第 10 張,往後所抽取的 499 張就全是空白頁。若存在此種趨勢,很可能造成系統誤差。
2.技巧:在分層隨機抽樣中,在各個次級母群體中的個案很可能有不同的被抽取機率,因而影響樣本代表性。因此,經常採用「等比例原則」(Probabilities Proportional to Sizes, PPS),以使各個次級母群體都有相同的抽樣比例(sampling proportion)。
例如:若某校社會學系三年級共有 50 位學生,女生 40 位、男生 10 位,現欲以分層抽樣法選出 10 位,因此每位學生被抽中的機率是五分之一(10÷50=1/5)。如此一來,在將母群體分割為女性與男性二小類之後,女生應抽出 8 位、男生應抽出 2 位,如此才能使女性的抽樣比例(8÷40)和男性的抽樣比例(2÷10)相同。當分層隨機抽樣符合 PPS 原則之時,又可稱為比例隨機抽樣(proportional randomsampling)或比例抽樣(proportional sampling)。
3.條件:當母群體為異質母群體、研究者掌握完整的母群名單、所需抽取的樣本數大時,適於選用此法。
4.特色:此法之優點在於:在異質母群體時,樣本的代表性最高;缺點在於:所需成本最高,且一旦缺乏足夠的母群體資訊便無法精確地分層。
2.技巧:使用此法,同樣涉及對母群體進行分類。因集叢抽樣在選取某些集體之後,便完全放棄其他集體,故在分類時應使各類之間愈相似愈好、且使各類之內的個案愈相異愈好,才能使所抽出的樣本儘量接近母群體原有的複雜性。
3.條件:當母群體為異質母群體、研究者掌握部份的母群名單、所需抽取的樣本數非常大時,適於選用此法。
4.特色:此法之優點在於:成本最低、樣本數最大、僅需部份母群名單便可執行;缺點在於:代表性較差,位居四大隨機抽樣法之末。
性別(男、女)、出席狀況(出席、缺席)、真實性(真、假)、語言(中、英、日、法、德文等)、上市公司(蘋果、美孚、中國石油、沃爾瑪、雀巢等)
服務評等(傑出、好、欠佳)、教育程度(小學、初中、高中、學士、碩士、博士等)、滿意度
溫度、年份、緯度、滿意度等
價格、年齡、高度、絕對溫度、絕大多數物理量
Cronbach's α值愈大,表示信度愈高,量表愈是穩定,一般來說Cronbach's α值至少要大於0.5,實務上最佳採取為大於0.7以上
值介於0與1之間
作法
必須針對其研究單位之內容進行編碼
參與式行動研究
研究者的功能在於作為研究對象的資源,為研究對象提供機會,使研究對象為其自 身利益採取有效行動
民族誌(ethnography)
主要目的在掌握研究場境中當地人的觀點,瞭解當地人對自身所處生活世界的看法,亦 即從當地人的視野及角度看他們的文化生活,以真正掌握當地日常生活的社會過程
俗民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
試圖揭示我們身為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自身是透過何種方法或社會能力來建構我們對於社會現實的感覺。
主要觀點:研究者觀察為主、以常識作為日常生活為基礎、日常生活具有規則
編碼(coding)
是質化研究資料分析的一道關鍵程序
開放性編碼是質化資料分析中,最初步的概念分類與標示
質性資料編碼程序的順序為
開放性→
主軸性→
選擇性
主軸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
目的是為了把在開放編碼中的資料,加以纇聚;把類別和次類別相互關聯,以對現象更精確的解釋。
涉及的是對資料與先前的符號掃瞄瀏覽。研究者選擇性查閱彰顯主題的個案,並且在大部分或所有的資料蒐集完成之後,進行比較對照。而為了更快速的找出核心類別和統整各個概念,研究者可藉助,撰寫故事線(storyline)、運用圖表(diagrams)、以及檢視和編排備忘錄(memos)
1.內在效度:係指質性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所蒐集到的資料之真實程度,及研究者真正觀察到所希望觀察的。指實驗的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存在明確因果關係或相關關係的程度。它表明因變數的變化在多大程度上來自自變數——有效性。
2.外在效度:指研究者可以有效的描述研究對象所表達的感受與經驗,並轉述成文本資料,然後透過厚實的描述與詮釋過程,將被研究對象的感受與經驗,透過文字、圖表與意義的交互運用過程達到在現的目標。指教育實驗研究結果的概括程度,它表明實驗結果的可推廣程度
1.外在信度: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透過對研究者地位的澄清、報導人的選擇、社會情境的深入分析、概念與前提的澄清與確認、及收集與分析資料的方法等,做妥善的處理,以提高研究的信度。
通常指不同時間測量時,量表一致性的程度,再測信度即是外在信度最常使用的考驗法。
2.內在信度:採用數位觀察員:當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同時運用數位觀察員,對同一現象或行為進行觀察,然後再從觀察結果的一致性程度,說明研究值得信賴的程度。
指的是每一個量表是否測量單一概念,同時,組成量表題項的內在一致性程度如何。
方研質理
已有多種資料分析軟體可以用
釐清社會事件因果關係
可進行跨個案分析
關於質性抽樣原則
很難一開始就愈想好要抽取的樣本數量
可採取最大變異抽樣(Maximum Variation Sampling)
此法乃是要抓住並描述大量參加人員或方案變化的中心論題和重大結果,藉著小數額的樣本就能看出如何對現象產生變化,這種大量變化中呈現的任何共同性均有其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抽樣過程一樣受理論引導
面訪>電話訪問>郵寄問卷>網路填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