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課程評鑑 (第一節 課程評鑑的基本概念 (五、課程評鑑的功能 (需求評估, 缺點診斷, 課程修訂, 課程比較, 課程方案的抉擇, 確定目標達成的程度…
課程評鑑
第一節
課程評鑑的基本概念
一、課程評鑑的意義
教育領域的評鑑
代表教育方案的計畫或教育活動的觀念與實際結果之間的比較
扮演改進教育的重要角色
代表教育目標達成的程度
評鑑概念重點:
1.評鑑是價值或優點的判斷
2.評鑑可以包含「質」、「量」的描述
3.評鑑是為了做決定
4.評鑑不只可針對個人特質,也可針對課程方案或行政措施
二、課程評鑑意義的發展
考試與測驗→評鑑
學生行為與目標的一致性→預定課程計畫與實際教育結果之間的比較結果
學生學習成就→學校的學習活動與教室外影響學習的因素評估
三、課程評鑑的範圍
課程定義不同,課程評鑑範圍也隨之不同
評鑑應能周全地概括「課程」各層次意義的設計和運作
1.計畫階段的評鑑
2.實施階段的評鑑
3.考核階段的評鑑
4.追蹤階段的評鑑
四、課程評鑑的目的
(一)有助學生個人決定
診斷決定(diagnosis decisions)
教學回饋決定(instructional feedback decisions)
安置決定(placement decisions)
升級決定(promotion decisions)
授證決定(credentialing decisions)
選擇決定(selection decisions)
(二)有助課程決定
證明課程革新的效能與教學過程,可以提供學校教師與學生心理的保障
五、課程評鑑的功能
需求評估
缺點診斷
課程修訂
課程比較
課程方案的抉擇
確定目標達成的程度
績效判斷
第二節
課程評鑑的步驟與標準
一、課程評鑑的步驟
泰勒(Tyler):
(一)界定目標→(二)指出情境→(三)檢查現成的評鑑工具→
(四)選擇或編制評鑑工具→(五)試用評鑑情境→
(六)紀錄情境行為→(七)決定評鑑用語與單位→(八)決定三規準
評鑑報告三項原則
清楚定義學生學習目標
指標清晰與明確
評鑑報告內容應因聽讀者對象不同而有所差異
二、課程評鑑的標準
美國「教育評鑑標準聯合委員會」
效用的標準
(utility standards)
→有益於評鑑使用對象的實際需要,提供優缺點回饋、改進的方向
評鑑對象的確認
評鑑人員的信賴性
資料的範圍和選擇
價值的確認
報告的清晰
報告的時限與推廣
評鑑的影響
可行的標準
(feasibility standards)
→評鑑要實際、審慎、富於策略、考量政治因素和合乎成本效益
實際的程序
政治的可行性
成本的效益
正當的標準
(propriety standards)
→評鑑要合法地、倫理地實施,要適當尊重受評對象、受評鑑結果影響對象的福祉
服務取向
正式的同意書
人類主體的權利
人際的互動
完整與公平的衡鑑
評鑑發現的揭露
利害的衝突
會計的責任
精確的標準
(accuracy standards)
→評鑑要能顯現和傳達有關受評對象的特徵等這類專門的資料,以確定其價值或優點
文件記錄
背景脈絡的分析
目的與程序的描述
可靠的資料來源
有效的資料
可信的資料
系統的資料
量化資料的分析
質性資料的分析
證明正當的結論
公正的報告
後設評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