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質性研究 第十三章 口述史法 作者 江文瑜 (一、前言 (權力階級掌握歷史的詮釋與紀錄, 在台灣的積極意義: 戮破時空、重新建構歷史,…
質性研究
第十三章
口述史法
作者 江文瑜
一、前言
權力階級掌握歷史的詮釋與紀錄
在台灣的積極意義:
戮破時空、重新建構歷史
對沒有權力與書寫能力的弱勢者特別重要
用女性主義口述歷史
過程:連結女性姊妹情誼
目的:建構女性主義史觀的生命史
二、口述歷史方法
探討焦點:以女性主義觀點出發
訪談前
準備工作
思考題目
從人際網絡做探索性訪談
確定研究的類型:
單人或多人
發展初步的題目和問題
避免預設立場
兼顧事實陳述與
情感探索、觀點表達
重視語言使用的問題
使用該族群與階級的語彙、語言
語言顯現權力關係、意識形態
翻譯者的必要性
語言遷就使表達受限
訪談時
重視訪談時的互動關係
訪問者應學習仔細傾聽受訪者的語言
聽受訪者的「道德語言」(moral language):男性觀點詮釋女性行為易產生偏差
注意受訪者的〝meta-statements〞:自動停下來、否定或回溯或評論前言
注意說話者的邏輯:一致性?衝突原因?
注意非口語行為
避免他人(尤其是男性)在場:注意性別權力的平衡
收集非口語資料:照片、書信、日記等
訪談後
資料整理與求證
兩種互補的整理方法
一問一答
便於回溯訪談的互動
便於查詢內容
便於分析
不適用於傳記、回憶錄形式
按照時間順序
整體評估訪談內容
年代背景正確性
詞彙用法與語意的改變
前後文一致性與矛盾的處理
口述資料由口語轉換為文字
口語→文字:口語訊息的流失
語言→語言:訊息流失更多
歷史的詮釋
對資料做言談分析與內容分析,賦予詮釋
訪談者與受訪者互動的共同產品
是否符合受訪者本意:文本給當事人看
三、口述歷史法的優點與缺點
優點
弱勢者發聲
第一手資料,彌補文字歷史
反映歷史變遷與心路歷程
可詮釋歷史
挑戰主流詮釋與觀點
建立姊妹情誼
資料詳盡,凸顯異質經驗
缺點
難引發潛在想法
耗時
口述者記憶影響資料質量與分析
與焦點團體法互補
四、結論:邁向本土化的女性口述歷史研究
重視女性聲音與觀點
女權會
《阿媽的故事》
《消失中的台灣阿媽》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社區女性生命史
對民間機構的期待
二二八受難女性家屬生命史
未來展望
台灣本土觀點的「台灣女性史」
各族群歷史背景與生命經驗
時代背景的制度
女性在社區發展
特殊歷史事件的女性
特殊專長的女性
創造家庭經濟奇蹟的女性
離島女性
單親媽媽生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