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第十八章 行政溝通的理論與實際 (呂易展106131502) (第一節 行政溝通的意義與問題 (三、行政溝通在實務運作上問題…
第十八章 行政溝通的理論與實際
(呂易展106131502)
第一節 行政溝通的意義與問題
一、行政溝通的意義與功能
傳統看法:行政溝通指組織成員間「資訊交換與意義的傳輸」
Robbins溝通之四項功能
(一)控制(control)
(二)激勵(motivation)
(三)情緒表達(emotional expression)
(四)資訊(information)
二、行政管理者對溝通的錯誤觀念
(一)所謂溝通即是傳送訊息爾(單向)
(二)溝通參與者常假定雙方對訊息所蘊含的意義均具有共向的理解(現實上,每個人的編碼及解碼均不同)
(三)管理者對組織控制的強調,以致溝通以有效控制為考量前提
(未能確切了解組織成員內心思維)
三、行政溝通在實務運作上問題
(一)事實與意見或推論混淆的困擾
ex:考績表對「忠誠」、「性情」之評斷
(二)過度簡化的語詞
ex:文書處理上「不發」或「緩發」
(三)溝通用詞導致自我實現的期望
(四)溝通用詞常含有情緒成份
(五)政治正確的用詞
(六)溝通用詞隱真實想法
第二節 行政溝通的研究途徑
一、媒介功能研究途徑
(一)溝通功能性觀點,視溝通轉化語言或文句傳送予他人媒介,探討使用不同媒介傳遞效果
(二)水管隱喻:編碼→語言、文字→解碼
(三)媒介容量為衡量準據:社會現場感理論(social presence theory)vs.媒介豐富性理論(media richness theory)
缺點:僅關注溝通媒介訊息容量,缺代對於人性的考量
(四)受實證主義觀點主導,強調量化方法分析溝通媒介傳輸訊息的特質與效果差異
二、意義詮釋研究途徑
(一)訊息包括事實(facts)外,尚含有傳訊者與收訊者的感覺與屬性
(五)行動隱喻:將組織看成經由協調活動將輸入轉為產出的一系列規則,溝通則意指在社會互動的基礎上,成員透過思想映射要符號收斂及合作以產生連鎖行動的動態過程。
(二)採取民族誌學方法探討語言使用,將語言、文句及表情、手勢等非語言線索視為意義載體,將溝通的主體回歸到以「人」為本位的基礎,將焦點轉移至「收訊者」
(四)發聲隱喻:組織如同發出各種聲音的合唱團,溝通是組織成員在表演過程中各種音聲表達現象
(三)連結隱喻:將組織視為具有多元、重疊關係網絡,溝通是把組織成員串連成網絡關係的接合器(connector)
(六)限制:此研究存在先驗語言假定,受到批判理論與後現代理論挑戰,進而衍生成溝通的結構互動研究途徑
三、結構互動研究途徑
(一)受批判理論與後現代主義影響
(二)溝通不再是被動了解訊息之意義(meaning),而是主動對訊息賦予意義(sensemaking)
(三)符號隱喻(the symbol metaphor):溝通是經由符號的製造而賦予世界意義的詮釋活動
(四)論述隱喻(the metaphor of discourse):將組織視為不斷在一連串儀式化的互動模式中進行演化,而溝通則是纏繞著行動與意義的對話過程與結構
(五)參考Giddens的結構化理論,將個人與社會為多於同一層次,依其所區分的詞義(signification)、主導性(domination)、正當性(legitimation)等三個互動面向分析溝通之內涵
第三節 行政溝通概念的變遷
一、以溝通傳遞資訊
(一)主張工具理性
(二)著重迅速有效傳達,視為線性活動(單向)
二、以溝通建構共識
(一)目的論(formative teleology)
(二)假定真實世界涵蘊於一個已事先摺疊好的因果關係系統裡
(三)1980年代興起運用「組織文化」以提高績效熱潮
三、以溝通創新結構
(一)1990年代知識經濟興起,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風潮
(二)轉化的目的論(transformative teleology)
(三)原子論的思考模式(atomistic thinking)
(四)溝通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第四節 三種溝通研究途徑的整合
一、傳統行政學者視「不確定性」為首要消滅考量,重視sop
二、環境變遷,應給予員工自由活動空間,互動產生自我組織效應,創新知識提升競爭力
三、唯有整合三者(資訊傳輸、意義詮釋、結構互動),才能建構完備溝通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