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課程組織與課程統整 (課程組織的要素 (螺旋課程 (特色有五 (合乎學科結構的邏輯順序、結構嚴謹, 合乎學生的認知結構與認知發展過程,…
課程組織與課程統整
課程組織的要素
課程的深層結構
包括知識概念、技術能力、情意價值
組織架構的「經緯線」,將各課程教材與教學活動串聯銜接,成為有機整體
要素有四
概念
陳述具有共同特徵知識、物、理念的名詞
用以選擇依據目標
通則
敘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概念間關係或原理原則
使學生更了解世界、能探討這些理念所示的相互關係
通則不是理所當然,只是一種要加以驗證的敘述
技能
技巧、能力、習慣
不僅為課程提供繼續性和順序性,也有助於課程的統整性
價值
人類信念、態度、興趣、鑑賞等
學校的課程組織要素,強調「尊重個人的價值與尊嚴」
組織要素選擇要依據課程目的、目標和期望的結果
可隨學習經驗變化而更新或增加組合排序
螺旋課程
根據某一學科結構的「概念結構」,配合學生的「認知結構」以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為目的的一種課程發展與設計
提供一套具有邏輯先後順序的概念組合
特色有五
合乎學科結構的邏輯順序、結構嚴謹
合乎學生的認知結構與認知發展過程
合乎課程組織的繼續性和順序性規準
提供明確的概念架構,作為教師進行「探究教學」的依據,配合教師教學指引,可進行精緻教學設計,確保教學順序的流暢性
提供具體實物,配合學生認知發展,設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活動,學習慾望,合乎學生學習需求
合乎學科架構、學生認知發展,強調學科基本概念結構與學生認知發展之交互關係
爭議有三
每位學科專家的學科基本概念因人而異,難有共識
學科基本概念可能過於艱澀難懂
未能配合課程推廣,教師不易掌握概念的意義,造成課程實施落差
課程組織的結構
垂直組織:課程內容或學習經驗的縱貫排列的問題
學校時間劃分,提供一系列的時段安排,以組織課程內容與學習經驗
學習方案
又稱「學習程式」、「學程」,通常指某一類型的學校
為某一特定團體的學生族群進行計畫、發展、設計的學習經驗與課程內容
三種組織分類方式
依照「學生年齡」區分
依照「學門領域」區分
依照「學生專長性向」、「學習類別」區分
包括許多不同的「學習領域」範圍,其學習年限較長
優點:根據學生發展、性向、能力實施因材施教,幫助學習潛能開展
限制:受到現有教師人力專長限制,無法滿足學習方案規劃的理想
學習科目
學習方案和學習領域之下,一套學校提供的學習經驗,在一段時間後用以計算學分或科目學習單位
學校規劃的學習領域之下的一種課程組織形式
分為三步驟
照政府頒布的課程綱要或課程邀準,規劃某一學習領域下的學科類別
教務處進行課程時間安置,利於學生學習
教師將學習科目內容加以選擇組織,設計持續一至二周的「學習單元」
優點
方便學生依據不同學科進行循序漸進的學習,掌握基本概念、理論架構、原理原則
教師依照專長進行教學,人盡其才
缺失
學位本科主義
科目分立的學習經驗,使得知識割裂、破碎
學習經驗不易統整,與社會脫節,難以激發興趣
學科結構
進行課程時,據學科內容知識的價值階層,做為課程內容組織的依據
方法有四
內容中心
技能中心
問題中心
興趣中心
與科目性質有關
優點:合乎學科邏輯結構
限制
過度重視學科邏輯的優先性
無法兼顧學生認知發展與學習興趣
課程組織單元
師生共同設計課程內特殊活動與事項,帶動學生學習理解、學習動機,發現原先沒有的其他活動也可建議增加
原則有三
彈性原則
容易原則
動機原則
歷程有五步驟
決定課程組織的一般課程架構
決定採用何種一般性組織原則
決定所要採用的低層次單元的種類
發展設計彈性的資源單元
敘述學習經驗所要達成的主要目標
描述用以達成目標的各種學習經驗與主要經驗
詳盡列出總結性的學習經驗結果
列出助於發展該單元的資源材料
指出此特定課程單元組織要項的主要要素,及預期發展和相關影響因素
師生共同設計課程活動,設計彈性的資源單元、計畫
實際教學單元應隨實行而彈性調整
課程組織的原則
垂直式課程組織原則有十個
合乎課程目標
學校的特定功能在於安排學習經驗,以幫助學生學習
課程內容必須加以組織,以合乎教育目標、決定如何進行學習,使學習更有效率
由簡單到複雜
由簡單的下屬因素開始,而後及於複雜的上位因素與其中的各種交互關係
亦可指數量方面,也可指一般性到細節
由具體到抽象
先舉出具體事例,後提出基本原則,以說明這些事例
由具體到抽象的課程組織原則,即指課程設計
由近而遠
由學生已知活動開始,想未知活動導入
由學生熟悉處著手,逐漸導向其不熟悉之處
年代組織
依照事件發生年代順序安排,使學生知道其時間年代的連續性
又稱「由古至今」的課程組織原則
由整體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體
如何使學習經驗更有秩序,將更具積極的教育意義價值
由整體概觀所有學習內容與經驗,提供學生整體理解,再進行各部分的學習
將一些具體的「部分」組成更大的「整體」,而後建立一個漸趨包容各種部份觀點的統整「世界觀」
兩者結合運用效果可能更好
先決條件的優先學習
先學會基本必要的技能,否則無法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
類似「由部分到整體」的原則
概念相關法
基礎在於知識結構,焦點在概念的交互關係
利用因素分析法或其他方法指出概念間關係
探究關聯順序
依照學者專家從事探究的程序來設計課程
學生對測驗與刺激的反應,不僅是內在因素間的連結,也是學生對學習環境的探究、學生新舊經驗的統整
提供不同學習形式
提供學生不同活動、內容、方法、經驗與學習形式
組織學習經驗,以合乎課程組織規準
活動平衡:學生不會經由使用同一活動、方法、媒介達成最有效的學習
內容平衡:不同個體需不同學習活動內容,以促成個人成長
方法平衡:各種不同學習方式應平衡,才不會受限於單一方面範圍、剝奪學生不同的學習機會
水平式課程組織原則
課程統整途徑
學科內容統整
科目內部的微觀調整,提綱挈領並將孤立的相關課程要素家以統整
學科關係統整
強調課程中不同學科領域之間水平關係的學科聯絡或科際整合
消除學科分立的界限
學生個人經驗統整
界定在學生個體之內所發生的經驗層面
關心的是學生個人的統整歷程
協助學生個人組織課程,使原本不相關的知識與經驗成為相關而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創造知識的一致性及統整性
學校科目與活動統整
學生興趣將校內正式課程的科目課程、活動加以統整
將課程理論與教學實務加以整合
校內外領域統整
將學校課程與校外社會生活加以統整
學校可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提供機會給學生去反映他們現有的重要校外經驗,經由討論釐清行為結果,形成有意義的標準、引導其學習互動
課程組織人員統整
課程的所有權人了解課程設計的過程,將有助於課程的發展與實施
須強化校外課程,使學校資源獲得最大的運用,幫助學生適應校外的社會環境
學生需要一個同時包括校內外經驗的有效教育系統
課程組織的類型
水平組織:課程內容或學習經驗相互間的關係
科目課程
聯合關係密切的科目課程領域,將其轉化為較方便管理的相關課程
又稱「聯絡課程」
廣域課程可進一步透過最具重要價值的課程組織核心作為組織中心,設計成為核心課程
核心課程
使某課程單元主題或學科簡化或減少到一種可加以管理控制的大小
可根據規準,選擇適切的課程元素,作為組織焦點或核心
單元架構的核心焦點有三種
觀念架構:有效的以大範圍觀念為課程組織設計的焦點中心,加以組織
問題架構:以問題為組織中心,在社會科與自然科學方面較為成功
事物中心:課程單元以所要完成的事物為組織中心
以上三點可發現:發展高度有效的組織架構,建構不同領域的課程單元,充滿發揮創造力的統合
主要功能有七
讓學科單元或主題更為結構化,能針對所要處理的內容層面提供觀點,明智判斷所要涵蓋的課程內容,基於理性基礎舉出實例
確保完整充分的寬度與廣度範圍,滿足學生需求
可作為學科結構、成為學習重點,打破學科界線
可解決所欲涵蓋課程內容範圍的問題
涵蓋主要概念,結合少量具體實例,節省時間、有更大自由,進行完全學習
確保課程內容的繼續性、順序性、統整性,提供完整結構
將學科內容轉化為教育歷程的學習方法歷程
活動課程
又稱經驗課程,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
種是以學生的心理發展順序來組織課程,由學生主動的選擇組織設計學習經驗與課程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提供學生第一手經驗,採工作單元型態,親身體驗課程以獲得統整的知識
工作單元常跨越許多學科,學習組織由學生負責,無固定學習順序,給予適性選擇和最大彈性調整
讓學生從實際參與工作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的興趣與能力
優點有五
使理論與生活密切配合,讓學生能在學習中獲得更大意義
增加學生興趣與學習動機
培養責任感、獨立判斷能力
幫助學生了解他人,增進人際關係
合作教育可順利的將學生導入工作世界
注意事項有四
規劃不宜僵化,需保留彈性
實施時應有其他配套措施
課程應有彈性時間,課表不宜僵化
儀器、材料、設施應配合學生興趣並考慮學生安全
課程組織
根據課程規準,將課程要素設計、安排其組合關係之課程類型與課程結構,增進累積學習之功能
功能有二
動機的引發
基於學生心理發展來安排學生的學習經驗
累積效果
使學習經驗產生最大的累積效果,達成教育目標
通則有四
課程範圍隨教學層次增加而增加
課程範圍受教學層次影響而改變
任何課程範圍決定授課程範圍的廣度與深度影響
課程範圍需考慮一般課目所涉及技能
課程組織的規準
課程統整
經課程統整努力過程後「被統整過的課程」
課程設計的一種可能結果
使學生獲得一整體架構
「課程」統整,應先於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統整
建構課程的重要步驟,重要的是組織規準
規準有四
繼續性
課程組織的「廣度」範圍內的水平組織
主要課程因素在不同階段予以「直線式」重複敘述
建立長期累進學習效果
累進學習原則,可應用於所有不同類型的學習
提供經練習或應用新情境的學習經驗機會
課程設計人員須規劃清楚的組織課程元素
順序性
課程的「深度」範圍內的垂直組織
主要問題有三
應根據什麼組織規準,以決定課程教材的連接順序?
何種學習內容應連接在何種課程內容或學習經驗之後,為什麼?
什麼是最適當的時間,以進行某種程度水準的學習?
課程組織的階段性規準
將所要涵蓋的學科列出,指出學科內容主題學習的先後順序
課程內容與學習經驗須加以組織成為適當步驟,以促進主動的理解
統整性
課程經驗「橫」的聯繫之水平組織
促成課程的意義化、內化、類化、簡化
銜接性
課程要素各方面的相互關係,包含水平關係與垂直關係
心理組織與邏輯組織的結合原則有三
越低年級越適合心理組織;越高年級越適合邏輯組織
從易學習的優先,再導入有意義的課程內容和學習經驗
先概述通論,在演繹分論,最後歸納總結
以特定事物詳細說明為起點,進而處理一般觀念或原則的歸納方法,是獲得主動理解與理性探究方法的適當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