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焦點團體訪談法 (適用情境 (七項參考指標 (釐清看法, 收集資料,產生假設, 探究、解釋量化資料, 新領域, 發展下階段, 獲取新想法或知識,…
焦點團體訪談法
適用情境
四個目的
解釋刺激與影響間的關係
了解異於預期的原因
結果再確認
輔助量化資料,了解現象或行動
七項參考指標
釐清看法
收集資料,產生假設
探究、解釋量化資料
新領域
發展下階段
獲取新想法或知識
診斷
二情境
研究的雙方差異大時
研究社會心理歷程,缺乏說明方式時
社工人員:三類型
爭議性大的服務方式
新模式未獲認同時
探討心路歷程
避免使用
成員意見衝突
涉及敏感隱私
超出生活經驗
誤用
替代量化研究
推估價格或接受度
累積多次結果為推論
成員≠區域代表
主持人不佳
忽略全體互動
類型
以成員多寡分三種
完全團體:8~12人
迷你團體:4~6人
電話團體:視訊
共通點
預設討論議題
同質性
高
激發發意見交流;有安全感
團體式思考
低
情境多樣;豐富討論內容
權力不平衡;意見衝突
錄音,錄影
差別
完全vs.迷你:人數,次數
完全、迷你vs.電話:空間,時間,主持人角色
回歸研究本質與目的
運用步驟
準備階段
形成問題
篩選成員
同質或異質
相不相容
人數:6~12
次數:4~5次
時間:1~2小時
安排討論情境
準備茶點
座位安排
準備錄音設備
主持人調適與準備
執行階段
主持人特質
傾聽
坦承、幽默感
了解並表達
掌握
語言、圖形輔助
熟悉團體互動
引導討論注意事項
催化與鼓勵
注意領導者效應
觀察線索
轉移冷場
重述、澄清、反問
討論的原則
自我介紹(去頭銜)
界定術語
開放,易→難
討論,綜合
主持人任務
建立互信
說明研究目的、名單產生、資料運用
鼓勵討論與回應
保持中立
分析與詮釋階段
分析與詮釋原則
單元為每次的團體
確保可信可靠
收集、詮釋同時進行
不同類型議題
推論性
訪談大綱;整合非語言訊息
分析方法
檢視逐字稿
發展假設、分類歸納
引用句表達
比較分析
導出結論
摘要式分析
主持技術
投射技術
人格連結
情境連結
限制的關係
完成句子
圖示法
擬人法
探測性技術
概念構圖
態度量表
階梯表
控制技術
在控制的情境中觀察互動:可能失真
意義與特性
意義
Morgan等
Berg
Carey
不同於深度訪談法:資料來自小團體成員間互動與討論所激發的意見
綜合
將深度訪談法用在小團體之過程
主持人
未必是研究者
具備團體動力知識、主持經驗,了解研究議題
調節者、催化者:使成員就議題表達看法與意見
收集團體成員互動與腦力激盪的結果
特性
一:短時間針對焦點議題收集大量語言和非語言資料
二:
觀察非語言訊息在團體中的意義
資料來自團體成員互動討論
重視差異,收集多元觀點
優點
省時間、容易進行
透過團體討論特定議題
團體互動激發多元觀點
缺點
團體主持人條件要求高
熟悉議題、團體動力敏感度與洞察力
團體情境異於自然情境
受限的討論方向
難以比較團體間的資料
團體情境左右資料確定性
6.結果無法推論到母群體
4.
團體動力
訓練的主持人
發展趨勢
過去到現在
1940:檢視大眾對媒體的反應
1950:市場研究
1960:質性研究
1970:成員來自特定團體
現在:各方面改變
八層次變化
量的增加
主持人角色轉變
執行過程改變
催化技術改變
參與者角色擴大
成本增加
運用科技
設備較佳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