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急性炎症(acute inflammation):对损伤因子发生的迅速的、早期的反应,以血管反应和白细胞反应为主 (血管反应(渗出): (1…
急性炎症(acute inflammation):对损伤因子发生的迅速的、早期的反应,以血管反应和白细胞反应为主
共同特点:
1.病程为几天~一个月
2.以变质和渗出为主
3.血管反应突出
4.炎性细胞浸润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
病理表现单一:
1.炎性充血
2.炎性渗出
3.炎细胞浸润
血管反应(渗出):
1.血管动力学变化:
①.
细动脉短暂收缩
→最早出现
②.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动脉性充血)
③.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淤血)
④.通透性增高→液体、白细胞渗出
⑤.静脉血流减慢或停滞
2.血管通透性升高:
①.内皮细胞收缩:组胺、缓激肽、白三烯等引发,内皮细胞间隙增加→血管渗出;速发短暂;
②.内皮细胞受损:严重烧伤、化脓菌感染等引发;速发持续
③.穿胞作用(transcytosis)增强: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胺、缓激肽、白三烯引发,增加囊泡小体通道
④.白细胞介导内皮损伤:中性粒细胞释放毒性氧反应物质或蛋白水解酶
⑤.新生毛细血管通透性高:炎症修复时新生成毛细血管发育不健全
后果:
液体渗出
(炎性水肿),炎症渗出的水肿液体称渗出液(exudate)
原因:
1.血管通透性增加
2.流体静脉压增高
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4.组织胶体渗透压升高
液体渗出顺序:小分子→大分子→红细胞漏出;
漏出液(transudate):流体静脉压增高如淤血所形成的水肿液
※渗出液比漏出液含更多粘蛋白,外观浑浊,能自凝
意义:
1.稀释毒素和有害物质
2.带来营养物质和运走代谢物
3.渗出液中含补体抗体、纤维素、白细胞(可吞噬病原微生物)
4.渗出液带着病原微生物随淋巴液到局部淋巴结,刺激免疫系统反应
-1.炎性水肿(渗出液位于组织间隙)、积液、机化、粘连
白细胞反应
白细胞的渗出:白细胞从血管内穿过管壁到达损伤部位的过程称为
白细胞渗出,是炎症最重要的特征
;渗出细胞称为
炎症细胞
1.白细胞边集和附壁:
白细胞体积大速度慢,从轴流→边流的过程称为边集(margination);沿内皮细胞表面滚动(rolling)附壁
2.白细胞黏着:
白细胞表面的细胞黏附分子(CAMs)和内皮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牢固地黏着
原理(分子机制):
a.粘附分子(选择素、免疫球蛋白、整合素、黏液样糖蛋白)向内皮细胞表面重分布
b.增加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合成与表达
c.增加黏附分子亲和力
3.白细胞游出:
损伤部位的小静脉(肺可发生于毛细血管)粘着的白细胞
胞浆突起形成伪足
→
伸入
内皮细胞间隙→
阿米巴样运动
穿过内皮细胞连接→白细胞分泌
胶原酶降解血管基底膜
→游出
P.S.24h内中性粒细胞游出;24~48h单核细胞浸润为主
4.白细胞的趋化性:
趋化(chemotaxis)指白细胞沿化学物质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做定向移动
常见趋化因子:内源性——C5a、白三烯、IL-8;外源性——细菌产物
※趋化因子具有特异性,各种白细胞各有特异的趋化因子
原理:趋化因子→与WBC表面受体结合→WBC内游离钙升高→WBC骨架蛋白重组→WBC延伸出伪足拉动细胞移动
常见
炎症细胞
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
:核浓染、呈杆状或分叶状,细胞浆内含
中性颗粒
(杀灭、消化、降解病原物和组织碎片);见于急性炎症早期、化脓性炎症
2.单核巨噬细胞
:血液单核细胞进入周围组织后转化为巨噬细胞,核呈肾形或不规则扭曲,含较多线粒体、溶酶体、吞饮小泡;见于急性炎症后期、慢性炎症、病毒感染
3.嗜酸性粒细胞
: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
4.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淋巴细胞核卵圆形、深染,胞浆少并含少量嗜天青颗粒;浆细胞核圆位于细胞一侧,染色质车轮状排列,胞浆多略嗜碱性;见于慢性炎症、病毒感染
白细胞的局部作用:
1.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识别和粘着→伪足包绕细菌吞入→吞噬溶酶体杀伤、降解;
调理素(opsonins,如Ig、补体、凝集素)是能增强吞噬功能的一组蛋白质
2.参与免疫反应:
主要由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参与,巨噬细胞吞噬处理抗原→抗原提呈给B、T淋巴细胞
3.对组织损伤作用:
白细胞释放溶酶体酶、氧活性代谢产物、白三烯、PG、免疫复合物等介导内皮细胞和组织损伤
类型
变质性炎:
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改变为主;
e.g.
病毒性肝炎,乙脑
,干酪样肺炎,
阿米巴病
渗出性炎
浆液性炎(serous inflammation):以浆液(血浆成分)渗出为主的炎症
主要渗出物:浆液(血浆)
病理特点:
水+少量白蛋白
+中性粒细胞+纤维素;炎症轻、易消退
好发部位:
①.浆膜:胸膜-结核性胸腔积液
②.粘膜:鼻;浆液性卡他性炎(catarrh)
③.滑膜:关节滑膜-类风湿关节腔积液
④.疏松结缔组织:皮肤-水疱烫伤、疱疹等
纤维素性炎(fibrinous inflammation)
: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提示血管损伤较重)
主要渗出物:纤维蛋白原
病理特点:纤维素+中性粒细胞+病原菌+坏死组织;形成假膜或纤维粘连
好发部位:
①.黏膜:
假膜性炎-白喉、痢疾
②.浆膜:绒毛心-心包炎
③.肺:肺实变-
大叶性肺炎
化脓性炎(suppurative or purulent inflamation):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坏死+脓液形成
主要渗出物:中性粒细胞
病理特点:脓液形成;脓细胞+中性粒细胞+细菌+坏死组织碎片+少量浆液
好发部位:
①.表面化脓:气管、尿道、胆囊、脑膜表面、肾盂肾炎、小叶性肺炎
②.蜂窝织炎:皮肤、肌肉、阑尾疏松结缔组织内(溶血性链球菌)
③.脓肿:组织内部-疖、痈(金葡菌)
出血性炎(hemorrhagic inflammation):炎灶内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含大量红细胞
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炭疽等
增生性炎:
e.g.急性肾小球肾炎
结局
痊愈:抗损伤>损伤
迁延不愈:抗损伤=损伤,
慢性化
蔓延扩散:损伤>抗损伤
1.局部蔓延
2.淋巴道蔓延
3.
血行蔓延
:细菌或病毒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