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給無價的孩子定價 ──孩子的經濟價值和情感價值的根本轉型 (第四章 兒童的保險狀況 (兒童保險的歷史 (陸續開始反對兒童保險…
給無價的孩子定價
──孩子的經濟價值和情感價值的根本轉型
第一章
兒童生命的神聖化
18世紀前,孩子的死是小事
人口統計學規制了情感?
X:只有孩子在活得更長、成長更安全的情感投資對象之時,對孩子的弔念才會更為深切
V:人口統計缺失現象
對孩子的情感浪潮比孩子的死亡率下降來得早一個世紀
不關注孩子才導致孩子的大量死亡?
事實是:清教徒熱愛的愛他們的孩子
是兒童的價值提升、孩子是情感的資產,他們的死亡不僅是家庭不幸,更是群體失敗的標誌
孩子的死是大事
──事故死亡率高
群體的污辱記號
孩子的事故死亡成為根本的國家問題
兒童安全教育推廣、限制在外玩耍
由原本的暴力悲傷情緒轉化
每個孩子都得上學
紀念碑出現
保險公司將孩子早亡視為經濟浪費
改變兒童在城市中的行為
進一步把孩子從工作中隔離出來
第二章
童工之上的道德衝突
1900年的人口普查,10-15歲的孩子,有1/6在被雇用。但到1930,卻急遽下降
經濟的抗爭
法律的對抗
道德革命(兒童的經濟價值和情感價值的深層次轉變)
背景
從17、18世紀開始,贊同給貧苦的兒童提供雇傭
19世紀後期,工業化多樣化了兒童的機會
1900年,中產階級改革者開始指控孩子的經濟合作是不恰當的父母剝削
最早也僅是關注漂泊的、無家可歸的兒童
工業化需要受過教育的技術型勞力需求
孩子被送到學校去受教
童工之爭
1899年已有28個州對兒童勞動者建立法律保護(但形同虛設)
支持童工
保護兒童奴役狀況違憲
童工改革是北方的陰謀?因南方有百萬童工
孩童不工作,豈不讓他們變成乞丐和小偷嗎
保護孩子
孩子生命不該被商品化
父母在收割孩子的羊毛
新文化公式:被歛取錢財的孩子,沒有獲得父母充分的愛
第三章
重新定義經濟世界的兒童
輟學的孩子是被工作耽誤
限制的年齡該是幾歲?
限制他們的工作內容?
排除農童工
沒有影響家庭生活就可以?
家庭童工的意義之爭
家務勞動是否也算經濟呢?
兒童演員的立法之爭
身為演員的兒童自己支持可以演
歛財父母
孩童愛表演
1930年,14歲以下的孩子基本回到學校
少數(演員、送報)是例外
工人階級的孩子需要在學校花費(玩具、糖果)
孩子去上學無法工作,無法自己賺錢
父母給孩子零用錢(補貼)
金錢一直以來和勞動有密切關係
甚至出現家事勞動計價
1930年,開始確認出補貼和勞動的差異
反對補貼成為紀律的工具
第四章
兒童的保險狀況
孩子的情感建立在對家庭的還價基礎上?
兒童保險的歷史
最早是勞工保險
1896年,有近150萬兒童投保
陸續開始反對兒童保險
反對兒童保險鮮少涉及經濟問題
代表的是貧困孩子的兒童教育者的道德正義之戰
反對與支持兒童保險
反對
對兒童生命的褻瀆(最重要的)
8-10歲的保費更高,因為更有經濟價值
以物質主義的方式來對待兒童
保險是對兒童哀悼儀式的騷擾(唯利是圖)
保險是粗心的殺嬰者的獎金
危險地提升兒童的價格超出於他們的情感價值
防衛
站在孩子的福利
這些人反而是最堅定要求不可以孩子來賺保費的
對兒童保險的爭論,變成了貧窮兒童價值的爭論,成了對他們情感價值和經濟價值的評估
勞工開始擔心沒有錢下葬孩子
保險可以避免隨便下葬孩子
孩子體面的死亡
民眾認知:1900年左右,保險成了義務,優於其他事項
對兒童保險文化再定義
保險公司開始積極地化身延長生命的夥伴
兒童保險最高的時期,也是死亡率最少的
銷售給兒童的表單變成養老型
教育或婚紗的表單也成為熱銷品
第五章
對兒童的法律權衡的改變
法律如何給孩子定價
19世紀──經濟原則(考慮勞動力)
20世紀──孩子的現金價值
金錢能賠償死亡的損失?
背景
17世紀,英國要求人類死亡不應該和意外傷害一樣要求賠償
1848以後,美國法庭開始學英法庭
重傷有賠償,而死亡沒有?
起始
19世紀考量較多經濟價值
對父母是否有價值,含照顧弟妹、勞動
道德和情感被排除在外
轉折
只值6美分的生命
身體經濟學
1890年開始反省對兒童的低價賠償
賠償變成是象徵性的
給無用的孩子定價
無法像預測一個企業一樣預測其營利
涉及情感(陪審團設想有孩子、考慮父母悲痛程度)
每一個兒童都如此神聖嗎?
兒童市場的變遷
1870年代沒有兒童市場,頂多只有私生子市場
1920年代,購買嬰兒成為盛行
變遷事實
19世紀,孩子對農場、家務有幫助
20世紀,兒童勞動不合法
收養隨著環境,變成愛>勞動,但情感價值卻日益貨幣化和商業化
討論點
1.如果孩子可以為父母工作,那為什麼不能為其他人工作?
救濟院下的學徒合同制度
1860兒童農場
許多父母養不起孩子,這個中介讓他們卸去責任感
私生子處理場
1'.膳食之家
要求領養家庭至少得有支付膳食費的能力,否則即是將孩子工具化
這些領養人看來更有愛
也免不了商業化的因素
2.1880開始轉向,「無價至寶」的兒童觀被接納
(從工具到情感的轉向)
譴責兒童農場
唯利是圖,如人壽保險般挑戰了兒童的神聖價值
領養家庭是合法的
因看重情感過於看重利益(利益還是有的)
3.1920年代,教育方針興起
兒童工作=教育
情感價值獨領風騷
領養唯一的回報就是幸福感
(特別是女孩,更能給家裡提供情感價值)
漂亮玩偶?
黑市孩子
開始盛行合法領養
但托養父母又不能有過多的情感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