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s
「文化」的定義
狹義的文化
高等文化
「文化人“cultured"」常見特徵
有知識:樣樣皆知
有見識
有修養
比廣義更常用
文化的四大基本要素
文化與文明
文化和國家的關係
廣義的文化
錢穆(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創辦人)認為「文化即是生活」;「文化,乃人類群體生活的模式及總和。」《中國文化史導論》
泰勒 (E.B.Tylor): 「文化」一詞廣義為「複雜的整體」(complex whole),當中包含著技術和物質文化的發展
梁漱溟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生活的反映(民旅集性),包括物質生活方面、社會生活方面、精神生活(哲學)方面,而在種種文化現象後面則有「根本文化」。 《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
eg.香港人洗餐具
符號
語文
價值
規範
文化是一個族群所遵循的生活方式,主要由解決問題的方法(problem-solving) 構成;經過學習而來,可以分享和傳承至下一代
代表某種事物的「圖象」
代表的意涵超出事物本身的「外觀」
任意設定的;約定俗成的
由符號和規則 (由任意設定 ➡ 約定俗成) 構成的溝通系統
讓人們能記錄和傳遞判斷與經驗
社會成員集體追求的目標;決定優先次序、衡量行動可行性的一種標準,例如:近親通婚、亂倫會令下一代不健康
以人的喜怒哀樂為依,也影響人的喜怒哀樂反應
日常生活中指導行為方式的規則
構成對行為的期望
「文」和「化」 的溯源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說文解字。序》
文:錯畫也。象交文。」《說文解字。
「文,優美,善也。」《禮記》懦家思想
甲骨文的「化」字,乃一正一倒相對的兩個「人」,意為「轉變」。
「化:教行也。」《說文解字》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 《禮記》
“Culture”
源自拉丁文 “colo”, “colere”, “colui”, “cultum” 等語素/詞,意思包括栽培、培養、耕種、馴養、保
十八到十九世紀,現今的用法:人類心靈培育的過程和結果
美學、信仰、道德、法律、風俗(custom)、教育模式
「教化」的活動和成果:文化的目標是美、善的;不是個人的事
文明
「文明」一詞最早見於《周易》: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Civilization”一詞在18世紀開始出現,源自拉丁語 “Civitas”,意為「城市(的建設)」;在更遠古的語言中,則有「定居」的含意。
生活空間上的經濟文化成就,如:以物易物
「野蠻」相反,指人們能「和睦地」生活,也可指生活中能應用較先進的科技。
文化與文明的關係
精神 vs 物質?
「文化」和「文明」一樣,沒有明確的應用範圍
「文明」:我們傾向以同一標準檢視和比較不同族群的「成就」
「文化」:我們傾向將重點放在生活方式的差別上
一國之內可有多種不同的文化;多國之間也可共有相同的文化。
「文化」研究範圍
了解真相
檢視其起源、變遷、其經濟、權力、社會的關係等
評價
各學科對文化的研究重點
人類學:研究某社會的集體文化特徵及其對其他社會的影响。
歷史學:以探索事實為基礎,探討文化現象的時空背境和前因後果,。
地理學:探索文化在地緣上的分佈及它們與自然環境間的關係。
社會學:以量化方法研究人類生活方式、大眾文化等,以預測改變的後果。
心理學:探討行為背後潛藏的心理因素,分析潛意識對文化的影響。
經濟學:了解生產方式等經濟因素對社會文化的的影响。
文學:分析文字的運用、時代與作者背境,探索作品的含意。
符號學:透過分析符號來了解文化現象的深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