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德國教育 (師資培育制度 (多元且複雜的面貌 (因地制宜, 東西德分治, 各邦教育自主, 傳統的南北差異), 基礎架構 (學術理論 (學術能力,…
德國教育
師資培育制度
基礎架構
學術理論
學術能力
教育學
實際應用
各科教材教法
實際經驗
入學資格
具備一般的大學入學資格(Abitur,大學入學資格會考)
多元且複雜的面貌
因地制宜
東西德分治
各邦教育自主
傳統的南北差異
學費
師範課程為免費
實習學生若有參與教學或是學校的行政工作,都可領取薪資
具備的基本能力
德國大學校長會議制定
輔導學生人格發展的能力
評量教學工作的能力
教學能力
創新能力
與學校共同合作發展的能力
課程內容
文理中學(Gymnasium)
建立型:旨在招收實科中學或主幹中學的畢業或肄業生
特殊型:通常修業 3 年,各類都有其課程重點
傳統型:分為古文、今文及數理文理中學等三種
夜間型:最後的 1 年半可以不從事職業,其餘時間白天要有工作
實科中學 ( Realschule )
選修的第二外語
第三、四學年,實施教始分化
綜合中學 ( Gesamtschule )
整合性:主幹中學、實科中學及文理中學的界限完全打破
各學校均實施學校編班及能力分班制
協和性:第一及第二年是促進階段或定向階段
數學、英文及德文等學科採能力分組
主幹學校(Hauptschule)
某些科目上教材有區別(A.B組)
A 組的教材及學生所需能力相當於實科中學的水準
B 組則教授一般主幹中學的教材
中等教育
學校選擇(第一階段)
綜合中學 ( Gesamtschule )
分為兩種類型
整和性綜合中學
畢業後可選擇就業 / 繼續就讀
偏重普通教育亦配合職業教育
協和性綜合中學
分別被導入綜合中學內的文理、主幹、實科中學,直到完成學業
依學科能力分組
依學生興趣、擅長方向學習
為了消除社會階級不同所造成教育機會不平等
文理中學(Gymnasium)
以升學為主
畢業時,必須通過「高中畢業會考」(Abitur)
不合格
轉入其他類型學校學習
合格
獲得中等教育畢業資格
學業較好的人就讀
主幹學校(Hauptschule)
畢業即就業
畢業後接受職業培訓
學業欠佳的人就讀
實科中學 ( Realschule )
畢業後可獲中級文憑
選擇較多
通過考試進入文理中學
職業學校
學業普通的人就讀
(第二階段進階教育)
文理中學高年級
升大學為主
依畢業考結果進入
大學
高等專科學校
職業學校
制度
聯邦制
教育制度係由各邦自行決定
中等教育制度有若干差異
課程演變及改革
兩德統一前
實科中學 ( Realschule )
介於文理中學和主幹中學之間
學生可以就業或升入專門的職業學校、中專、專科學校深造
綜合中學 ( Gesamtschule )
西柏林、黑森兩州出於政治原因,肯定綜合中學為正規學校
課程設置全面,學生升學就業便於選擇
文理中學(Gymnasium)
分為初級、高級兩個階段
學生要經過嚴格的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