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8性格特質論的應用:大五因素模型 (理論評價 (完備性(有爭議) (欠缺性格歷程分析, 較少關注個體內在心理生活(除了Allport外),…
CH8性格特質論的應用:大五因素模型
理論評價
符合科學化觀察,資料基礎佳,有客觀的統計分析。但無法提供有關個體內心心理動力狀態的資訊
Cattel的理論是高度系統化,但其餘學說則較低
可驗證性高
完備性(有爭議)
欠缺性格歷程分析
較少關注個體內在心理生活(除了Allport外)
無法確認這些性格特質真的存在「每個人」的心智系統中
臨床運用
提供可靠的測量工具
欠缺促成改變的治療方法
研究證據
分析自然語言及問卷中的特質用語
研究程序: 由字典中抽樣特質描述用語-->請參與者用這些詞語評定自己與他人-->對評量結果進行因素分析
O:開放性
C:嚴謹性
E:外向性
A:友善性
N:神經質
基本字彙假說:人早在互動中發現某些重抑的個別差異,並發展出用以描述的特質用語,這些用語可提供預測行為和控制生活結果的功能
對特質向度普同性的跨文化研究
方法學上的爭論
翻譯上能否找到對應用語
翻譯過程中是否造成某些議題被強化
不同文化中可能分別存在某些獨特的性格因素。如:華人傳統
證據顯示,不同文化不同語言,都以近似大五性格向度的方式來看待性格上的個別差異。但仍存在部分文化差異
大五特質問卷與其他性格問卷或衡鑑方法之間的關係
Costa& McCrar的大五性格量表
將每個因素都區分為六個更具體的
面向
採五因素模型
結構化
與其他大五因素特質的測量工具相當一致
與Eysenck理論中的外向性、神經質吻合。低友善性+低嚴謹性=Eysenck心理病態傾向
外向性與Cattell的外向、自信、冒險性等量表有連結
與其他型式、其他理論取向所發展的的性格測量工具(Q分類法、氣質的生理基礎),皆存在關聯
優勢:選擇自評或他評,結果皆一致。
大五因素論
是種描述性構念
McCrae& Costa認為五因素論
特質對個體的心理發展及生命進程具有因果影響力
是所有個體普遍具有的基本性格傾向。
先天論
這些因素具有生物基礎。每種特質同時受到許多基因的共同影響
此五種基本性格傾向不直接受環境影響
文化無法影響特質本身的基本結構
難以解決的難題
對於如何連結性格結構跟其他性格動力歷程,欠缺具體說明生物及心理機制
其認為特質不受社會因素影響,與後續研究結果不符合
無法證明個體均擁有各程度不一的五種特質
應用
優點
完備而廣被接受的工具,可解決各領域實務上對人的衡鑑問題
應用領域廣泛,如生涯、個人健康狀態、主觀幸福感、臨床診斷、心理治療規劃參考
職業與生涯
E外向者:社交性與冒險性工作
O經驗開放性:藝術類與調查工作
嚴謹性與工作表現相關
個人健康狀態
嚴謹性高的人通常壽命較長
臨床診斷治療
異常行為是正常性格特質的誇張版本
強迫性人格:嚴謹性、神經質 向度上極高分
反社會性人格: 友善性、嚴謹性 向度上極端偏低
心理治療的規劃
開放性高: 鼓勵探索、幻想的治療,如心理分析
開放性低: 直接而明確的治療方式,如藥物治療
限制
難以提出深入的洞察來解釋心理病理學的因果機制,只能描述而不具備解釋功能
未發展出獨特的治療方式來幫助人們改變
重點不在單一特質向度的高低,而在五因素的得分組型
成長與發展
成年後的年齡差異
跨長時間的特質得分具有穩定性
年齡變化趨勢具有跨文化一致性。年齡差異可反應出個人內在本質的成熟
個人特質在成年後的變化程度稍微更大,且社會因素的影響更形重要。
對個案採長期追蹤及重複測量
性格的穩定性與改變
短期性格比長期性格穩定
成年後比童年期性格穩定
性格穩定性仍有個別差異
環境因素仍應考量
與遺傳和環境皆有關。有些環境會強化個人既有的性格特質
生活環境改變或個體主動尋求改變,皆可能造成性格變化
個人與情境之爭論
人類行為在不同情境中常不一致。與「特質是性格運作核心」的理論有些衝突
性格一致性需區分為
貫時穩定性
研究顯示特質的貫時穩定性高,與特質論主張相符。
跨情境的一致性
研究所得證據對此尚無定論
可能的第六因素
誠實/謙遜、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