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讀經教育的復興 (理念 (觀念可拓展性 (數理讀經, 識字讀經, 外語讀經、外文讀經, 閱讀讀經, 母語讀經, 體育讀經, 美術讀經, 音樂讀經),…
讀經教育的復興
理念
兒童是讀經最適當的年齡
兒童讀經教育教法簡易可行
文言文易教易學
潛能開發功效
肯定文言文與白話的相容性 / 文言文對文化傳承功能有其不可抹滅性
品德教育
文化傳承上的重大意義
觀念可拓展性
數理讀經
識字讀經
外語讀經、外文讀經
閱讀讀經
母語讀經
體育讀經
美術讀經
音樂讀經
全盤化析論 / 各民族文化的相容性
理論名家
程顥、程頤 (北宋) / 將四書與五經並列其地位超出五經 / 先讀論孟
呂本中 (北宋) / 童蒙訓
張戴 (北宋) / 反駁教導幼兒無用
朱熹 (南宋)
諷訟
熟讀強記與體會 / 極重視熟讀
強調教材的重要性
唐彪 (清)
家塾教學法 ← 第一部以教學法著稱
父師善誘法 / 讀書作文譜
陸世儀 (明) / 論小學、節韻幼儀
端程禮 (清) /受朱熹影響、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
中國讀經教育
三國魏晉南北朝
三國
戰亂仍頻官學如同虛設
曹魏
入門 → 弟子 → 文學掌故 → 高第 → 太子舍人 → 郎中
南北朝
南方重文學
北方重經學
玄學思想 → 老、莊、周及佛教
隋唐
隋代
王通 → 佛宜西方不宜中國
唐代
韓愈 → 力排佛老之學、復興儒學
中央國子監 → 教育行政權
專門研究經典 → 四門之學、書學 / 算學 / 律學
秦漢
秦代
法家 / 焚書坑儒 / 一統文字
漢代
受春秋戰國時代各家影響
漢武帝罷黜百家 → 儒家為天下顯學
樊、郭、陰、馬 → 四姓小侯學
宋元
宋代
王安石改革太學 → 地方興學
制度 → 中央官學 / 地方學院 / 書院
書院 → 儒釋道三教鼎立
朱熹以四書為教材 → 尊周孔轉變為尊孔孟
元代
中央官學 → 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國子學
社學 → 介於官、私學中間 / 始於元盛於明衰於清
西周至東周
西周
國學 (貴族)
小學
大學
鄉學
重禮樂教育
大戴禮 / 禮記 / 尚書
東周
傳統官學崩潰、私人講學盛行
孔子刪述六經、孟子善言詩書、荀子偏揚禮義
明清
明代
劉基、宋濂主張興辦教育
中央學校、地方學校、 私學、其他 (宗學、武學、社學)
清代
滿蒙及漢族教育雙軌制
私塾較官學興盛
經學興盛時期
帝王提倡
理學至王陽明後由盛極生弊
用文字獄牽制思想乃托身於經學
支持讀經的學者
背誦經典 → 朱自清、朱光潛、高本漢、白先勇、曾昭旭、杜松柏
讀經教育 →林登順、翟本瑞、劉克蘇、張國瑛
漢語背誦 → 王力
文言文背誦 → 陳弘昌
教材 → 張菡育
兒童讀經→林文寶
教法
CD聆聽教學法
說故事法
歌唱法
遊戲法
角色扮演誦讀法
老實讀經法
評量
紙筆評量
學習單評量
口頭評量
闖關評量
家長評量
會考評量
西方古典教育
猶太民族
書的民族
信仰猶太教 → 聖經 / 塔木德
教育是國家繁榮的必需品
設置教堂 → 講授摩西律法
背誦、記憶 → 一字不漏背誦聖經是一種光榮
中世紀基督教寺院教育
文教的思想中心 → 清修寺院
聖本篤寺院
希臘化羅馬時期
重視實用知識 / 演講論辯數
西塞羅 → 哲學家
雄辯論
熱愛人道主義
坤體良 → 修辭學家
西班牙人但受教於羅馬
心儀西賽羅的學說
羅馬的孔子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
恢復古希臘羅馬的教育理想
伊拉斯莫 → 教育目的與教育方法
古希臘時期
荷馬 → 文學作家
史詩 → 擁有豐富的想像力與深層的思辨力
柏拉圖稱其為希臘的教育學家
經典 → 伊裏亞德 / 奧德賽
未受體制教育 → 家庭、社會教育
講求完整人格的發展 (心靈和美德)
音樂學校
體育學校
文法學校
當代讀經教育
動盪
奏定學堂章程 (癸卯學制)
奏定學堂章程 / 將讀經科時間縮短
欽定學堂章程 (壬寅學制)
廢興
蔡元培下令廢止
胡適之發起白話文運動
復起
王財貴教授 / 財團法人台北市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
讀經 → 讀最有價值的書
概況
在家自學團體增多
全國經典總會考的舉辦
校園、社區讀經風氣興起
全球語文教育新典範的趨勢
時機
學齡前時期 / 出生至會說話、會說話至小學前
小學時期
胎兒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