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後現代取向 (敘事治療 (Michael White(麥可˙懷特)
(1949-2008)
澳大利亞社會工作者和家庭治療師 。…
後現代取向
敘事治療
Michael White(麥可˙懷特)
(1949-2008)
澳大利亞社會工作者和家庭治療師 。 被稱為敘事治療的創始人,並因其對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的重大貢獻而成為其他方法所採用技術的來源。
第一份專業工作是作為一名緩刑和福利工作者。
於1979年在南澳大學獲得本科社會工作學位,並在阿德萊德兒童醫院擔任精神科社會工作者。
於1983年創建了德威中心 ,開始了一個私人診所的家庭治療師。 他繼續與德威中心有關,直到他去世。
懷特曾是南澳大利亞州 阿德萊德的德威中心的執業社工和共同主任,也是家庭治療和敘事治療領域的幾本重要書籍的作者。
2008年1月,懷特設立了阿德萊德敘事治療中心 ,為與個人,夫妻,家庭,團體和社區合作提供諮詢服務和培訓班,並為探索與敘事實踐相關的最近事態發展提供背景。
邁克爾·懷特還以兒童和土著土著社區的工作以及精神分裂症,厭食症,貪食症,男性暴力和創傷而聞名。
他獲得以下獎項、榮譽:
國際研究員,美國婚姻和家庭治療協會
美國婚姻與家庭治療協會大師專訪,舊金山,1989年。
加利福尼亞州奧林達約翰肯尼迪大學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
傑出貢獻家庭治療理論與實踐獎,美國家庭治療學院,1999年。
影響
雖然早期的影響包括系統論和控制論( Gregory Bateson ),懷特的主要工作吸引了廣泛的來源,包括文學理論( Jerome Bruner ),文化人類學( Clifford Geertz , Barbara Myerhoff , Victor Turner ), ( William James , Vygotsky )和法國批評/ 後結構主義哲學
理論和實踐創新
懷特開發的關鍵治療思想包括“將問題外化,一般概括為“人不是問題,問題是問題; 重新創作“人民生活的主要故事; 以及對創傷說法“雙重傾聽”的想法:不僅是對創傷本身的描述,而且還有對創傷的反應。
敘事治療的關鍵實踐和敘事實踐的地圖:
位置圖/外化對話圖的聲明
重新創作對話
重新參與對話
定義儀式
腳手架談話
缺席但含蓄
回應個人失敗的談話
David Epston (大衛˙艾普斯敦)
1944-至今
新西蘭治療師 , 新西蘭奧克蘭家庭治療中心聯席主任, 肯尼迪大學客座教授,大學社會工作系榮譽臨床講師墨爾本大學和 北達科他州州立大學 夫妻與家庭治療博士項目的附屬教員。 Epston和他已故的朋友兼同事Michael White被稱為敘事治療的創始人。
在新西蘭,Epston開始在奧克蘭醫院擔任高級社工。 從1981年到1987年,他曾在奧克蘭的長老會支持服務處擔任萊斯利中心的顧問家庭治療師。 從1987年至今,他一直擔任奧克蘭家庭治療中心的聯合主任。
治療者與案主建立合作的關係,傾聽案主的故事,協助案主用自己的語言寫自己的故事
治療者:敘事歷程的寵兒
治療者用開放的心靈傾聽:請案主跨越常態化標準,在故事中重新冒險,在故事中找到新的故事
一種歷程:1.共同為問題命名 2.問題擬人化 3.問題如何影響當事人 4.尋找例外 5.找到有能力可以解決問題的證據 6.對自己可以更好的期待與想像 7.找到在諮商室外的聽眾,創造新的故事
外化問題、分析問題、找到能力、記錄新頁
目標:察覺社會脈絡,用新的語言,定義新的意義,寫新的故事
治療者:積極的催化員,沒有一定的SOP,要隨著案主的情形轉換治療的方式與技巧
正向的諮商關係
提問與更多的提問:開放式、循序漸進、相互關聯的問句,讓案主加強察覺與經驗,同時也與案主共同找出可行的治療方向
外化與解構:人沒有問題,問題才是問題。找出問題,外化問題,解構問題。
外化對話:不讓問題與人綁再一起,進而失去可以改變的機會,分為1.描述對一個人生活的影響 2.影響如何回頭影響問題本身
尋找獨特事件:讓獨特事件變成解決的故事
重寫新故事
進步證明:一個方法,寫敘事信
-
短期焦點解決治療(SFBT)
未來聚焦,目標導向的特性
不談過去,聚焦現在,放眼未來
不須對問題追本溯源,只要想到適當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可
正向的治療,對人性的樂觀,相信人都有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自己問題的專家
焦點解決治療,或稱尋解導向治療是近年逐步發展至成熟的輔導模式。這輔導模式是一套積極、以行動為主的心理治療,成為後現代主義家庭輔導的代表理論之一。此治療模式於70年代主要由史提夫·狄世沙及燕素·金柏夫妻發展,並於同事於1976年於同事成立短期家庭治療中心,提供個人及家庭心理治療,並且不斷進行臨床經驗進行研究、理論探索及專業培訓,最後逐步演變成輔導模式。
正向心理學
White.Epston:治療者有技巧的運用語言來讓案主的故事進行重構,以轉換案主的知覺
尋求有用的方法:從過去找,從現在想
基本假設:
1.個體是有能力的
2.正向的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與未來是有許多好處的
3.尋找例外
4.檢視不常展現的生命故事
5.人會改變,問題會改變,而終究人的改變會超越問題的改變
6.治療者要和案主一起合作尋求解決問題
7.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特的,正因如,而每一個解決也是獨特的
治療階段的四個特徵:1.找出當事人想要的 2.不用病因把案主標籤化 3.鼓勵當事人做出不同 4.把每一次會談都當作是最後一次或是唯一一次
和案主建立清楚的治療目標:1.用案主的語言正向描述 2.歷程導向.行動導向 3.此時此刻.結構清楚 4.具體.明確.可達成 5.案主可以掌握
可能的三種治療關係
1.顧客:一起合作,各取所需
2.抱怨者:只有抱怨,停滯不前
3.觀光客:沒有想法,單純打醬油
SFBT認為光是決定諮商這個意念.動作已經為案主帶來正向的改變
例外問句:找例外,分析並試著讓例外更常發生
奇蹟問句:改變面對問題的行動和想法就會改變問題本身
量尺問句:思考改變的大小,試著加大
首次晤談作業:在第一次晤談時讓案主表達負面情緒,然後再出第一次到第二次之間的作業,讓案主觀察這期間有什麼事情發生
對案主的回饋:讚美、建橋梁、建議三部分。讓案主感覺靠近目標與提供可以更好的建議
結束:SFBT的終極目標。共同計劃諮商的結束,確認案主的變化,與案主一起思考應用在生活中的策略
短期焦點解決治療中有十二項基本假設。
用正面的、朝向未來的、朝向解決問題的目標的觀點,能促成改變的發生。
任何問題的情境中,總有問題不發生的例外情況,尋找案主的例外情況,讓案主可看到自己的資源及能力。
沒有一件事是永遠相同的,任何一個時刻,改變都在發生。
小改變能累積成大改變,亦能化解案主對改變的不安。
案主和輔導員的關係是合作的。
案主擁有解決自身問題所需的能力。
世界的意義是由個人的經驗構成的,因此治療不探究問題的成因,只聚焦事件中的行動和反應。
人的行為與問題的介定是互相循環,因此需要改變人的觀點。
意義存在於反應中,案主的反應能反映出案主的參與程度。
案主是自身問題的專家,案主最清楚自己的問題。
家庭是整體生的,家庭其中一員的改變,將會引發其他成員的改變。
治療成員中需試著行動以促使目標達成。
黃金定律
短期焦點解決治療借用了心智研究社的三條黃金定律,作為治療的指引
如無破損,不作干預
此定律是指輔導員如無得到案主的邀請,不應就案主的其他問題作出取向。焦點解決治療相信困擾案主的問題只是人生一少部分,其他都是健康的,而人亦有內在的資源去處理其他的問題,在建構主義下,問題的定義取決於案主的經驗及認知,輔導員無需為案主介定何謂問題,如案主認為某部分的生活並無破損,輔導員則不用處理有關的問題。
知其可行,宜乎多做
此定律鼓勵、推動案主積極及有效的行為,成功的經驗可作為案主改善生活的借鏡,輔導員與案主共同檢視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成功的模式。
知其不可行,切莫再試,宜棄舊立新
此定律旨在對失敗行為作出反省,人類會將過往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直套用,但當問題的本質改變時,過往的方法則可能未必有效,當採取的方法未能改善問題時,仍放棄繼續採用,改以其他方法解決問題。
有用問句
短期焦點解決治療的初期,金柏發展出五種問句,作為輔導的主要技巧,分別是面談前的改變、例外情境、奇蹟問題、刻度問題及應付問題,但後來香港學者朱志強等人,將五組問句修訂成六組問句,
第一是例外情境,指問題不呈現的時刻或困難舒緩的時候,
第二是奇蹟問題,指邀請案主想像問題不再困擾的情境,
第三是刻度問題,指以數字1~5為基礎,讓案主清楚介定問題的難度等級,
第四是應付問題,指找出案主面對困難時的應付方法,
第五是關係問題,旨在將案主連繫到一個系統架構內,
第六是還有呢,指在例外情境、奇蹟問題及應付方法時,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
批評
焦點解決治療最主要被批評為指其政治模糊,批評者認為心理治療將問題個人化及家庭化,迴避了案主及社會上的性別不平等、階級剝削、財富不均及歧視等問題,與社會工作的核心價值產生衝突,忽略了社會公義的問題。
應用
近十年來,隨著焦點解決治療的發展,焦點解決治療的研究及應用性也越來越廣,當中包括於兒童、中輟生、 大學生、成人的個別治療研究,同時亦適用於酗酒者、受性侵犯人士、受虐待的成年人、家庭暴力受害者、物質濫用者、抑鬱症患者、哀傷治療、院舍模式及小組治療等。
-
合作語言系統取向
與人本取向大致相同,但少了自我實現的概念。目的是在治療過程中營造具有療效的對話過程
治療者的不知情狀態,用好奇開始對話,並在其中提出大量的問題,持續的了解,建立關懷關係
治療是另一種會話系統,經由發揮其組織問題、消融問題的特性而產生療效
不知情狀態是種同理態度,以誠懇、持續有療效的循序了解的態度向個案探問各種問題
這個模式裡,治療師所問的問題幾乎都是參考當事人/專家所提供的回答
述說個人的故事是種經驗的重現;在當下去建構過去的歷史。
藉由置身於故事當中,治療師/當事人的對話是種會發展出新意義的對話,是種可能建構出新故事的對話。
這種不知情的立場成為焦點治療和敘事治療的核心概念
-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
Insoo Kim Berg(茵素·金·柏格)
1935-2007
韓裔美國治療師、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FBT)協同創始人之一
她通過資源導向和簡單治療等概念影響了心理治療 , 諮詢 , 監督和輔導領域。 1978年,與丈夫史蒂夫·德·謝爾 ( Steve de Shazer)一起在密爾沃基聯合創立了簡易家庭治療中心(BFTC)。 她出版了十本書。 伯格於2005年9月去世後16個月去世。該學院於2007年關閉,並將BFTC培訓資料的權利轉交給解決方案重點簡易治療協會。
Berg出生於1934年,在韓國長大,在首爾 梨花女子大學做藥學專業。 學習藥房的選擇受到她在藥品製造業的家庭的影響。 1957年,她來到美國繼續她在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藥學研究,在那裡她畢業了理學學士,理學碩士和社會工作(MSSW)學位。 她擁有藥學和化學的背景,曾在醫學院從事胃癌研究。
在將興趣轉向社交工作之後,她開始對心理治療產生興趣。 她完成了芝加哥家庭研究所, 門寧格基金會和加州帕洛阿爾托 心理研究所 (MRI)的研究生學習, 約翰·韋克蘭德是她的導師。 在MRI上,她還遇見了她未來的丈夫Steve de Shazer。
在密爾沃基家庭服務公司,她開始了她的第二職業。 “伯格諮詢了各種各樣的機構和方案,其中包括人力服務機構,社會服務和心理健康中心,吸毒和酗酒治療設施,寄養之家,無家可歸者收容所,受虐婦女收容所,矯正部門,家庭家庭服務項目,小學和中學,各種大學,密歇根州和專業商業教練機構。
她是一個“非常努力工作的人,對自己的工作非常高興,很少休息一天,在個人生活中,她享受了日常散步,伸展運動和園藝等各種體育活動,作為一種先進的瑜伽她的靈活性和平衡性超過了同齡人的一半,她喜歡閱讀精心編寫的小說,欣賞古典音樂,也欣賞沉默的美麗和大自然的寧靜,懂得如何品味每天令人滿意的對話,有益健康的食物,以及經過長途旅行或辛苦工作後的愉快夜間睡眠。
簡單的治療
心理研究所的概念性工作為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簡單治療和簡短的家庭治療奠定了基礎“啟動了系統的觀點,即證明一個家庭或任何相互作用的情況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系統,因此它可以按照一般系統理論的“規律”進行映射。
“我們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專注於解決方案的建立,這聽起來像是一個文字遊戲,但是它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範例”。
Steve De Shazer(史提夫˙笛˙夏德)
(1940- 2005)是一名心理治療師 、 作家 、開發者和解決方案的開拓者。 1978年,他與妻子Insoo Kim Berg在威斯康星州的密爾沃基創立了簡易家庭治療中心 (BFTC)。
寫了六本重要的書,翻譯成十四種語言; 寫了很多文章; 並在國際上進行講課。
最初是作為古典音樂家訓練的,並曾擔任爵士薩克斯管吹奏者。 他獲得了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美術學士學位和社會工作碩士學位 。 他從來沒有在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託的心理研究所學習過,儘管有些傳聞說他這樣做了。 他雖然是約翰·韋克蘭的終生朋友,但也認為他是他的導師。
De Shazer在歐洲進行培訓和諮詢之旅時,在維也納去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