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道德哲學 (目的論(結果論、主外派) (哲學四問題 (善惡判斷標準 (重結果,輕動機), 什麼是道德善惡 (行為結果產生幸福,「善」; …
道德哲學
目的論(結果論、主外派)
哲學見解
幸福論(德行論)
代表
亞里斯多德
宗旨
追求幸福是道德的最高表現
德行
適當的道德判斷
適當的道德行為
中庸之道
效益論
代表人物
早期(快樂主義)
亞里斯底帕斯
「行為結果的苦樂」
伊比鳩魯
「經驗的苦樂」
晚期(功利主義)
彌爾
計算苦樂
群體的快樂
邊沁
心智、身體層面的快樂無差等
功利主義
「質」是有區隔的
共通處
「結果論原則」
「效益最大化原則」
哲學四問題
善惡判斷標準
重結果,輕動機
什麼是道德善惡
行為結果產生幸福,「善」;
行為結果產生痛苦,「惡」
道德善惡如何認知
後天苦樂經驗
道德實踐的權威
外力制裁
教育主張
道德教育目的
近程
訓練好習慣
遠程
以善行實現快樂與幸福的人生
道德教育方法
「獎懲賞罰」的「訓練」
道德教育程序
1.外部的制裁
2.內心的制裁
3.道德的義務心
杜威道德哲學(折衷取向)
哲學見解
兼顧個人欲望與社會道德理性
知行性
知行合一
社會性
道德本質上是社會的,無法以一己討論
發展/生長性
沒有永恆不變的道德或價值
道德前期、成規期、自律期
個殊性
不同的人,其道德標準未必相同
道德哲學四問題
什麼是道德善惡
利人又利己
相對的、生長的及個殊的
如何認知
先天理性與後天經驗交互作用
判斷標準
兼看其動機與結果
實踐的權威
他律與自律
教育主張
內容
與社會實際生活相關
融入於所有學習內涵中
以統整方式設計
方法
活動取向的道德教育方法
應配合實施「反省」
他律與自律手段並重
目的
非固定的
培養人們的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
實現個人自我理想、且不損害公益
程序(由外而內)
成規期
以他律為主
自律期
個人自律
道德前期
合理滿足個體的本能需求
義務論(動機論、主內派、嚴格主義)
康德義務論
道德觀點
分為「自律」「他律」
「無上命令」=「義務」
並非為了任何目的或理由
哲學四問題
什麼是道德善惡
基於義務:善
有其他外在動機:惡
道德善惡如何認知
先天理性
判斷標準
「重動機,輕結果」
道德實踐的權威
「自律」
教育主張
道德教育內容
人文學科
永恆的、普遍的道德規範議題
名人傳記
楷模'
取自社會
道德教育方法
訓練意志
啟發
施以適當的懲罰
道德教育目的
認識、明辨道德規範
自為立法、自為實踐、自為司法的人
道德教育程序
直接訴諸高層次的內在道德義務心,一次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