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隋唐五代語文教育 (科舉制度&學校教育 (影響 (五尺童子恥于不聞文墨, 重視讀書習文、作詩賦, 注重文辭,而少實學, 只求記誦不求義理,…
隋唐五代語文教育
科舉制度&學校教育
科舉制度
放寬錄取標準
錄取、任用權回歸中央
科別
秀才
明經
進士
最被看重、表睞
明法
明字
明算
施測方法
口試
帖經
墨義
策問
詩賦
學校制度
封建社會教育之典型
開元、天寶年間達到鼎盛
隋朝五學
唐朝六學一館、弘文館、崇玄學
私學亦發達
影響
五尺童子恥于不聞文墨
重視讀書習文、作詩賦
注重文辭,而少實學
只求記誦不求義理
缺乏實際才能的人才
留學風潮
作文教學
參考書
撰集要事
為寫作提供材料
撰集要文
為寫作提供範例
兼供“檢事”及“看文體”
詩歌寫作訓練
訓練
聲律、對仗、集事等
《兔園冊》《蒙求》
屬對訓練很受重視
語音、詞彙、語法、修辭和邏輯訓練的作用
作詩過程
立意取材
煉字煉句
修改加工
訓練方式
自由作詩
作命題詩
聯句
應用文
不講究聲律對仗
很少使事用典
語言質樸準確
通俗易懂
參考書
《記室備要》
可以看出唐代公私應用文的格式
《書儀》
識字教學
沿用《急就篇》《千字文》等
新編寫之教材
訓誡類知識讀物
《太公家教》
現存最早
從唐到宋流行非常廣泛
文人大多鄙視
內容大多無足取
抄集一些名言諺語而編成
識字教育和封建思想教育
歷史故事書
《蒙求》、《兔園冊》、《籯金》等
鞏固集中識字
同時進行一定的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
讀“經”讀“史”之間過渡
常識問答書和雜字書
《雜抄》
當時學習和生活中一些實際有用的知識
我國現存最古的一個推薦性的學習書目(王重民)
《俗務要名林》、《諸雜字》
民間日用雜字
《干祿字書》
應試作官
《五經文字》
讀經、科舉需要
寫字訓練、書法教育
寫字與識字用同教材
步調不完全一致
書法
空前的繁榮
名家繁多
留下許多藝術精品
產生不少書法理論和書法教育的文章
閱讀教學
教材
九經
《易》《書》《詩》
三傳(《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
三禮(《周禮》《儀禮》《禮記》)
新撰古書注釋本
《經典釋文》
確定讀書的正音規範
《五經正義》
以當代語言解釋先秦兩漢的語言
對南北朝眾說紛紜的解經加以鑒別裁定
讀詩
《文場秀句》、《周氏教》、《百家詩》
指定某位詩人的作品作為教材
方法
朗誦、吟詠
隨文注音、點識
“讀書不如寫書”(印刷不便)
語文教育思想
韓愈
文以載道
教育
要求教育要“明先王之教”
通過教育,使人們重新認識儒家的仁義道德
教育的目的是“學所以為道”
《師說》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以道為求師的標準(儒道)
建立合理的師生關係
閱讀教學
目的
志乎古道
好其言辭
內容
主張讀“三代兩漢之書”、“諸史百子”
原則
勤學苦讀
方法
口不絕吟
區分讀物,提要鉤玄
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旁收、遠紹、俱收並蓄等
寫作
目的
必須表達一定的思想觀點
要求
宏中肆外
柳宗元
教育
培養行道的君子
愛民濟世
應具備堅定的志向
周全的藝能
主張突破儒家經學的局限
支持尊師重道
閱讀
博極群書
邃于經書
博取諸史群子
寫作
高倡文以明道
反對頹靡文風
貴辭而矜書,粉澤以為工,遒密以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