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農業的發展條件與歷程 (農業經營問題 (WTO的衝擊 (進口農產品關稅降低, 開放稻米及農產品進口, 政府補貼減少), 環境汙染…
農業的發展條件與歷程
農業經營問題
農場規模狹小
地狹人稠、傳統的均分繼承制度、都市擴張
農業勞力短缺
農業部門所得偏低、工業化影響
農業勞力老化
都市化,農村勞力外移
農業投資不足
農業生產累積的大量資本多投入工業生產
市場需求改變
國民飲食習慣改變,小麥、黃豆等雜糧需求增加,主要糧食作物稻米產量過剩
環境汙染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執行不嚴,工業生產的廢棄物及廢水排放到農田
沿海地區養殖漁業大量抽取地下水
WTO的衝擊
進口農產品關稅降低
開放稻米及農產品進口
政府補貼減少
農業特色
基礎設施良好
臺灣農村的水利設施和農路系統漸趨完善
農業科技發達
政府部門及大學設立許多農業相關研究單位
家庭農場
規模小、勞力密集、自主性高
農業組織完善
農會、農田水利會
農業資訊透明
農業資訊完整而明確,有助決策依據
影響農業因素
人文條件
日治時期:開啟現代化農業
水利設施、農業科技、農民組織
1895年,「農業臺灣,工業日本」政策
1945年至今
停滯期
1969年,農業產值與就業人數下降
主要原因:農業生產所得低使生產意願降低,農業就業人口下降
黃金期
1953年,「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帶動農業」政策
土地改革,大佃農轉自耕農
轉型
農業屬於勞力密集型產業,除土地、資工成本上揚外,農產品需求量無法明顯提升,加上國民飲食習慣轉變,迫切臺灣農業轉型
恢復期
具有良好的生產環境,戰後幾年臺灣的稻米、甘蔗產量恢復戰前的最高產量
自然條件
平均氣溫24℃、陽光充足、雨量充沛
清代移墾,因地制宜
平原:稻、蔗
丘陵、台地:茶樹、水果
沿海海岸:養殖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