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人性學說 (非善非惡 (人物 (告子:「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捲」。, Erasmus:「人初生如未定型的蠟」,…
人性學說
非善非惡
主張:環境重要,教育因此重要。
人物
告子
:「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捲」。
Erasmus
:「人初生如未定型的蠟」
Locke
:「人的心靈猶如白板」
Kant
認為教育目的即人生目的,目的在於「發展人類本性,適合人類理想」
性善
主張:擴充善性、積極主動教育孩子
人物
孟子
人有四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Rousseau
自然主義
兒童本位
實物教學
12歲以下消極教育、自然發展
「書本是兒童的毒物」
性惡
主張:教育for矯正人性;獎罰制度
人物
荀子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西方宗教:原罪、靠神得救
Augustinus
:舉原罪說明人性本惡。
Hobbes
:原始社會人類互相攻擊→人性為惡
Schopenhaue
r:性本惡,人唯有不斷贖罪受苦,死而後已。
亦善亦惡
主張:二者兼有,教育影響消長
人物
Plátōn
:三性三德
意性→勇敢之德→軍士。(胸)
欲性→節制之德→農工。(腹)
理性→睿智之德→統治者。(腦)
Aristotélēs
:三德
行德(訓導)→德育→意志
智德(教學)→智育→知識
體德(體育)→體育→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