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歷史L4 近代歐洲的興起 (文藝復興 (背景 (城市富商的支持 (義大利商人掌控東西方貿易賺大量錢錢,因此消費能力提升,開始追求精緻生活),…
歷史L4 近代歐洲的興起
文藝復興
14 cen. - 16 cen.間,源於義大利半島
許多文人致力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
背景
城市富商的支持
義大利商人掌控東西方貿易賺大量錢錢,因此消費能力提升,開始追求精緻生活
典籍的翻譯與保存
阿拉伯人翻譯古希臘羅馬典籍並傳回歐洲
拜占庭學者為躲避戰亂西遷,帶來許多典籍
-
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
學者們從古典文明學習到人的價值,關心人在世間的作為與情感,有著以神為中心的觀點
佩脫拉克將希臘,羅馬與基督教結合起來
文藝成就
方言文學
多以拉丁文寫作,但部分也使用方言創作
義大利:佩脫拉克/但丁/薄伽丘
西班牙:賽凡提斯
英格蘭:喬叟/莎士比亞
-
政治思想
馬基維利在君王論中主張君主應擺脫不切實際的道德規範,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軍權擴張
中世紀以來戰爭不斷,市民階級期望強化王權以求安定的商業交易環境(馬基維利也有此想法)
君王藉戰爭機會削弱貴族勢力,以英格蘭,法蘭西與西班牙最具代表
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
-
初期法軍節節敗退,直到聖女貞德率軍抵抗,終將英軍逐出法國領土
戰爭期間兩國人民對國家向心力提升,並逢發出強烈民族意識
戰後英王趁貴族勢力削弱之際強化王權,法王也趁英格蘭無力反抗致力發展內政重振王泉
西班牙王國的建立
8 cen.以來,伊斯蘭勢力擴張至伊比利半島與基督教對峙
15 cen.卡斯提爾與亞拉岡的王位繼承人聯姻,合力將殘餘伊斯蘭勢力逐出
16 cen.兩國合併並發展為西班牙王國,積極與葡萄牙競逐海外勢力
王權國家形成
英法西國軍削弱封建貴族提高皇室地位;
重用市民階級加強行政效能;
建立國家軍隊
以相近血統,語文,風俗習慣為基礎強化人民對皇室的認同
新航路與海外拓殖
中世紀後期以來義大利和鄂圖曼土耳其商人獨佔東西貿易
15 cen.葡 西等國支持遠洋探險活動,試圖建立到東方新航線
新航路的建立
15 cen.末狄亞士航行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達伽馬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建立亞洲新航線;
哥倫布向西橫渡大西洋抵達美洲;
16 cen.初麥哲倫船隊先繞過南美洲,橫渡太平洋,麥哲倫雖於菲律賓遇害身亡,但船隊仍完成繞地球一周的壯舉
海外拓殖活動與影響
歐洲人建立新航線後紛紛前往亞洲,美洲設立貿易據點,進而建立殖民地
美洲古文明的消失
中南美洲原有馬雅,阿茲提克與印加文明,自西班牙進入美洲後以武力征服,各種疾病隨之傳入,此後中南美洲淪為歐洲殖民地
-
美洲產物傳播
葡西在中南美洲開採白銀,並將原有美洲作物玉米,番薯,馬鈴薯傳回歐洲
歐洲勢力興起
葡西在海外拓殖活動獲利甚豐成為海上強權
之後荷英法也投入海外拓殖活動,奠定近代歐洲富強基礎
新航路開拓使重心從地中海轉向大西洋沿岸
宗教改革
羅馬公教的改革
因應新教的批評與挑戰,著手改革教會以挽回信徒信心
西班牙人羅耀拉創立耶穌會,培養學問與品行
影響
教派的共同特色在於強調個人內心的信仰與虔誠,勝於外在的儀式與組織,否定教會的權威性
16 17 cen.各國軍主為擴張勢力常介入
新舊教派的紛爭,並以捍衛信仰為名發起宗教戰爭
17 cen.後歐洲宗教分部已定,
也逐步確定宗教寬容的原則
新興教派出現
1517年神聖羅馬帝國(德國)教士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鋼論,公開批評教會販售贖罪卷的行為,從此被視為宗教改革的開端
路德教派
馬丁路德強調基督徒應以聖經為依歸,音信得救,人人皆可領受神意
將聖經翻譯成德文
英格蘭教派
亨利八世因婚姻問題與羅馬教會決裂,由國王兼任教會領袖,但仍保留羅馬教會儀式
有部分人主張進行改革,清除保留公教儀式,被稱為清教徒
喀爾文教派
法國人喀爾文主張預選說,認為上帝已決定能得救,
要求教徒勤儉,女力工作榮耀上帝
蘇格蘭教會接受此教義,成為日後的長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