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國際海權時代 (漢民族 (明末顏思齊、鄭芝龍 # (招募漢人來台、招撫平埔族, 鄭芝龍接受明朝招降,仍留下許多漢人在台開墾), 元朝在澎湖設置巡檢司…
國際海權時代
漢民族
元朝在澎湖設置巡檢司
第一個在台澎地區的行政官署
福建僑鄉
山多平原少,多往海外發展
明朝海禁政策
廢巡檢司、撤回澎湖人民、禁止沿海居民出海
海盜猖獗,台澎成為走私基地
明末顏思齊、鄭芝龍
#
招募漢人來台、招撫平埔族
鄭芝龍接受明朝招降,仍留下許多漢人在台開墾
鄭氏政權
日本
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皆曾探勘調查或試圖攻打
雖不成功,仍與台灣有貿易
#
16~17世紀
朱印船收購鹿皮、與明國貿易
結束:1635德川幕府鎖國
西班牙 1626~1642
1571佔領馬尼拉
維護貿易據點
荷蘭人1624年佔領台灣南部之後的焦慮感
據點
1626雞籠、聖薩爾瓦多城
1628淡水、聖多明哥城(=紅毛城)
基隆、台北、宜蘭
沿著淡水河招撫原住民
宜蘭
1634蚵仔難之役後,完全控制
離開
原因
無力趕出荷蘭人
1633江戶幕府鎖國政策
失去在日本貿易機會,經濟利益銳減
水土不服
北部原住民反抗
荷西大戰
經過:菲律賓穆斯林反抗,西班牙調離軍隊以鎮壓
1642 荷蘭人趁機北上驅逐,之後佔領全島
荷蘭 1624~1662
15世紀末新大陸與新航線發現後,尋找新的貿易據點
#
1602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爪哇巴達維雅
先佔領澎湖而未果
目的:與明國通商
1604、1622
1604「沈有容諭退韋麻郎」
後轉進台灣
1624登陸大員(台南安平)
#
此係與明朝交涉之結果
意義:明朝仍不重視台灣治理
在台之治理
城堡
熱蘭遮城
大員(安平)
行政中心
普羅民遮城
赤崁
商業中心
原住民政策
新港文書
設立教堂、學校,並以羅馬字母拼西拉雅語
推廣教化和基督新教
效果
至19世紀仍有新港文之「番仔契」
大量新港地區原住民信仰基督教
地方會議制
東、南、北、淡水四大會議區
設有長老,權力由荷蘭人賦予
布達命令、長老報告部落情形
漢人政策
嚴加控管
賦稅多:人頭稅etc.
不准自由遷移、私鑄鐵器
結果:1652 郭懷一事件
原因:農作收成不佳,荷人仍課以重稅
經過:攻打普羅民遮城,荷蘭人率領四大社原住民迎戰。漢人最終慘敗
影響:對荷蘭人更加不滿,成為鄭成功取得台灣的遠因
招募中國沿海漢人移墾
給予土地、黃牛、種籽、耕作用具等誘因
王田制
在台發展
農業
招募中國沿海漢人移墾
#
王田制
土地歸荷蘭東印度公司所有,漢人只是承租田地的佃農
新作物與新技術
番茄、荷蘭豆、釋迦、芒果等
耕牛(黃牛)
種稻技術改良
大量種植甘蔗並煉糖
#
商業
台灣大員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轉運站
三角貿易
台灣被納入世界貿易體系當中
濱田彌兵衛事件
贌社制度
社商向東印度公司競標,取得對番社的貿易特權。公司並向其收稅
漢人以布匹、鐵器、鹽、菸草交換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