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第一个十年思潮与运动(二) (第二个阶段 (文学社团迭起 (新月社: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会。1923年,由胡适、徐志摩…
第一个十年思潮与运动(二)
第二个阶段
-
-
文学社团迭起
新月社: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会。1923年,由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在北京发起。原为一社交团体,后于内部发展成一个诗人群体,由此产生“新月诗派”。以1927年为界,前期以《晨报》副刊上的《诗镌》为主要阵地,主张新诗格律化,注重对诗歌形式的探索。代表作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朱湘的《采莲曲》等。后期迁往上海,转阵地为《诗刊》、《新月》。后于1933年解散。
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会之一。1921年成立于日本,成员多系留日青年,包括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认为文学应该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同时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创作上侧重表现自我,多描写病态心理,如郁达夫开创的自叙体小说。翻译方面,重点译介西方浪漫主义作家作品。1925年后,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化,开始提倡无产阶级文学。后于1929年被国民党查封。
湖畔派: “五四”前后,在民主、科学观念的影响下,沉睡的国人开始醒来,追求个体解放、婚姻自由。1922年4月,湖畔社在杭州成立,他们多写情诗,显示出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主义的勇气和激情。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四诗人,专事爱情诗写作,相继推出诗歌合集《湖畔诗集》、《春的歌集》,掀起了“五四”爱情诗创作的一个新高潮。
文学研究会: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于日本,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王统照、叶绍钧等,以《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宗旨为“介绍世界文学,整理旧中国文学,创造新文学”。思想上受西方19世纪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的影响,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创作上多写反映社会现实的问题小说、乡土小说等。除此之外,还在理论建树,译介西方文学作品赏方面有较大的成绩。于1932年解散。
浅草——沉钟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一个文学社团,前期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社团活动以写小说为主,尤其是抒情小说。后其中的骨干成员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沉钟”寓意着“坚韧不拔、坚持到底”的精神,体现了社团的整体风貌。创作上,他们以《沉钟》周刊为阵地,多写作知识青年对军阀割据的中国社会的不满和沉闷,兼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风格,代表作有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翔鹤的小说。翻译上,大量译介俄国安德列夫、契诃夫、法国伏尔泰等的作家作品。
语丝社:在鲁迅的支持下,成立于1924年的文学社团,办有《语丝》周刊。与《新青年》不同的是,《语丝》上发表的作品多重文艺,文体主要包括杂文、小品、随笔等,内容多为对社会和文明的批判。文风自由、泼辣,幽默中带有讽刺,自成一派。主要作家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冯文炳、俞平伯等。随着时局的变化,语丝社也随之分化。周作人、林语堂等人向内转,创作幽默、言志、独抒性灵的“美文”;而鲁迅则保持其一贯泼辣的、一针见血式的批判性文风,坚持文章的斗争性。
文学派别
现代评论派:政治文化派别,因1924年创办的《现代评论》周刊而得名。成员多系欧美归来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鲁迅等语丝社成员向左,主张支持北洋军阀,否定群众革命运动。在女师大风潮、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中多次交锋。代表作家有徐志摩、陈西滢、吴稚晖。1928年解散。
学衡派: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复古流派,得名于1922于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以《学衡》为中心﹐在思想文化界形成的宣传复古主义﹑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派别﹐被称为“学衡派”。主要成员有由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从性质上来说,《学衡》属于综合的学术刊物。从文化理念上看,学衡派持白璧德人文主义,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强调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应当给孔子一个科学的评价。一方面他们对“五四”思潮激进的反传统倾向提出了质疑,另一方面他们又低估了新文化运动废文言崇白话的意义,带有复古主义的倾向。1932年《学衡》停刊,由《国风》取代并继承之。
-
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