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北宋诗、文流变 (苏轼 (诗歌:1、写实性,贴近生活。2、对人生的反思(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对生命世界的感悟。3、散文化,以文为诗。4、议论多,富有…
北宋诗、文流变
苏轼
诗歌:1、写实性,贴近生活。2、对人生的反思(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对生命世界的感悟。3、散文化,以文为诗。4、议论多,富有哲理,思辨化。5、创新性,有意识选择唐诗没选的意象,形象丰满。6、含蓄不够,典故过多。
散文:气势雄放,平淡自然,内容涉及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1、议论文见解新颖独到且批判性强。2、记游之文集叙述、议论、抒情为一体。3、小品文、随笔的等,短而不拘格式,营造一种意境。若说欧文长于构思,那苏文则靠才气和灵感,呈现出收放自如,恣太横生,行云流水的特色。
-
江西诗派
黄庭坚
山谷体特征:1、讲究炼字,专门找唐人不用的字,或将常见的字词组成新奇的意象,让人耳目一新。2、声律奇峭,音节打破常规,多用拗句。3、章法上,讲究作诗谋篇布局,作诗如作杂剧,有包袱,有转折;喜欢大开大合,不仅整体上,上下句间也都形成陡变的格局。
-
特点:“生新瘦硬”(不习惯、由生生新、议论逻辑性强——宋诗瘦;唐诗肥——意象饱满、读起来拗口,音律不和谐——硬;音韵和谐——唐诗软),诗的题材和内容都体现了“文人本位”,不太去表现政治理想,而是描写笔墨纸砚的文人生活,又喜用典,书卷气强。
江西诗派:由宋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此派诗人并非都是江西人,只是他们都师法江西黄庭坚,故以江西称派。宋末元初的方回又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之说。此派诗人主张以杜甫为宗,诗作也或浅或深地受到黄庭坚的影响,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接近。他们过分强调形式技巧,讲究章法、句法,喜用拗律、险韵,形成一种生新瘦硬、奇峭艰涩的诗风。江西诗派是两宋之交最为流行、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其影响甚至远及晚清宋诗派。
吕本中:靖康之变后,江西派从吟咏书斋生活到忧国伤时,主张“活法”,即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有点“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味。强调“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改善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的束缚感,消除江西末流的生硬之弊,开拓“流转圆美”的新风格。
欧阳修
-
创作
散文:学习韩愈“文字顺从”处,整体上体现出“平易流畅”的风格。1、简洁精练,主张明确,没有废话、空话,开头直接进入主题。2、对待创作态度严肃,讲究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喜“改”文章。3、叙事手法灵活,谈谈的一句话,却在无形中积蓄着情感,表现出强烈的抒情性。在中国散文史上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
-
-
梅尧臣:写日常生活琐事。“诗穷而后工”(对诗更投入;思想更深刻,观察更敏锐),种过地,尝过苦,深知农民之艰苦。用农家口吻,多写基层生活,反应民间疾苦,具有写实性、散文化的特色。不用艰深的字,情感含蓄平和,体现出“平淡”的特色。
-
-
诗文革新: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以柳开、穆修、王禹偁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学习韩愈“文从字顺”的方面,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为起点。后范仲淹提出“改革文风”的主张,得到朝廷支持,使得诗文革新正式拉开序幕。运动以欧阳修为领袖,其“文以明道”理论主张,及平易流畅的散文艺术将诗文革新运动推至高潮。最后王安石等的“新法”,苏轼的创作,使宋代文学的发展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