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悲傷轉化的力量 (哀傷輔導的原則 (協助哀傷者體認失落--「只有在接受死亡的真實性及終結性時,我們才能將一直以來投注在死者身上的情感來源抽回,並尋求…
悲傷轉化的力量
哀傷輔導的原則
協助哀傷者體認失落--「只有在接受死亡的真實性及終結性時,我們才能將一直以來投注在死者身上的情感來源抽回,並尋求創造與死者的新的關係。」
幫助哀傷者界定並表達情感
幫助哀傷者在失去逝者的情況下繼續活下去
將情感從逝者身上轉移
允許時間去悲傷
闡明正常的悲傷行為--健康悲傷反應是正常的
允許個別差異--每個人悲傷的方式不同
提供持續的支持--追蹤、支持性團體
檢查防衛與調適型態--物質濫用、逃避性行為
界定病態行為並轉介
Don'ts
不說:不要哭了
不說:時間會沖淡一切
不說:節哀順變
不說:你還有別的家人
不與哀傷者爭論或企圖改變想法
不因好奇而發問
不企圖解決哀傷者的痛苦與困難
不提供藥物
避免邊緣型行為
哀傷輔導可使用之技術
喚引的語彙:使用強硬的字眼以喚起感覺,例如:「你的兒子死了」,而不是「你失去了兒子」。
使用象徵:照片、信件、衣物
寫信:表達思念與情感,處理未竟事宜
繪畫:表達性的處理自身情感與經驗
角色扮演:針對哀傷者害怕或感到麻煩的情境進行預演
認知重建:藉著協助哀傷者指認一些想法與事實,來了解其歸因的方式
回憶錄
空椅法
Dos
徵求同意,再陪伴
多聽少說
流淚也無妨
適度肢體表達關懷
協助哀傷者放鬆
鼓勵休息與睡眠
舒緩哀傷者的自責與罪惡感
配合信仰
基本技巧
傾聽、同理
支持、陪伴、關懷
接納、肯定、不評斷
不主導、不建議
分享、回饋
鼓勵意義的探尋
哀傷的歷程
哀傷:指個人因失去重要人、事、物所產生的內在情緒
哀慟:指個人隨著哀傷的狀態,所產生的外在表現與行為
哀悼:指個人透過習俗、儀式來釋放心中因背傷所引起的情緒
哀傷的理論
階段論(Külber-Ross)
否認/隔絕:拒絕接受事實,個人處於震驚狀態
憤怒:將內心的挫折投射到外界或自己,想要找到代罪羔羊來負責任,為重要的療癒歷程,允許自己憤怒,能幫助哀傷者面對並看到自己的情緒掙扎
討價還價:搖擺於接納事實與拒絕事實之間,企圖修改事實,以減少適時對自己的衝擊
從期待轉換成希望、時間由過去轉向未來
例如:從期待對方不要死亡到相信未來在天堂會再相見
沮喪:哀傷者進入到當下,開始對無可避免的死亡感到絕望,但心理上來是無法接受
接受事實:接納失落為生命中的一部分,從中學習與成長,找到失落的正面意義,並重新建立新的意義
時期論(Parkers、Bowlby、Sanders)
麻木時期:麻木是一種力量,使得哀傷者得以繼續執行它已習慣的角色,但麻木情緒若一直持續,則會導致複雜且不正常的悲傷反應
渴念時期:哀傷者從挫折、緊張,從麻木之中,逐漸認知到真實性,伴隨著大量的焦慮與無助感
解組與絕望時期:意識到事實,是真正悲傷開始的時期,伴隨著大量的難過、生氣、焦慮、慌張、不安、害怕、內疚
重組時期:逐漸改變過去的想法,找到新的方向與意義,適應生活
任務論(Worden)
接受失落的事實:死亡事實、失落意義、失落的不可逆性
經驗悲傷的痛苦:包含生理、情緒和行為上的痛苦,經歷悲傷的人能經驗並處理以表達的或潛在的情緒,反之,若採取逃避或壓抑,則會使得痛苦延長,影響日後之人際與生活適應
重新適應逝者不存在的新環境:尋找生活中的其他功能或目標,學習位擔任過的角色,發展技巧,重新開展有意義的生命
將對逝者的情感重新投注於未來的生活上:對逝者重新定位,持續性的思念與回憶,同時又能健康、正向並積極的生活
哀傷輔導的意象
蛹
安穩的樹枝
創傷、危機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急性壓力症、解離
危機處遇、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