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ollection Evaluation 館藏評鑑 (目的 (館藏發展:分析館藏強弱、了解使用者需求、挑選哪些資源可被淘汰、取消訂購或移動、支持…
Collection Evaluation 館藏評鑑
目的
館藏發展:分析館藏強弱、了解使用者需求、挑選哪些資源可被淘汰、取消訂購或移動、
支持圖書館目的、任務的程度
學術評鑑
為了鑑定合格、發展新專案、機構申請某計畫
提出增加館藏經費的合理化要求
圖書館管理:對自己館內狀況有一定的了解
共用館藏(shared collection)
合作目的、已經有有合作關係,評估現有策略的效能
外部報告(external reporting)
證實預算用在對的地方上
實施
確定館藏評鑑目的
確定館藏評鑑範圍全部評鑑v.s,部分評鑑
預估評鑑所需的資源:人力、時間
選擇適當的評鑑方法
解讀評鑑結果
量的評鑑v.s.質的評鑑
使用及使用者為基礎的評鑑v.s.館藏為基礎的評鑑
部分評鑑:
分類號、專家推薦書單、模範生
全部評鑑:
找尋館際合作對象
需要掌握全部館藏時
評鑑方式
以館藏為基礎的評鑑
量的評鑑
館藏大小
Clapp-Jordan formula(館藏量的最小標準)
簡單、快速、方便
館藏量成長率
對
大型圖書館較不公平
(因為母數太大)
跟過去的自己、其他同類型圖書館比
預算量及預算成長率
追蹤
期刊
與
圖書
預算的比率
比較不同主題資料的經費配置
比較要同單位才能比,如果是用預算來比,
完全沒有館藏單位不同無法比較的問題
Ratio measures
比率測量法
,做兩個不同屬性的比較
圖書經費與讀者人數的比率
各類圖書所花的經費與流通量的關係
Content overlap studies (館藏重疊研究)
不同圖書館之間的
館藏重疊比例
辨識A跟B獨特的館藏有多少
主要是用在
找尋合作對象、館際互借
質的評鑑
List checking (書目核對法)
基本前提:假定書目清單(lists) 是某學科
必須包含之核心資料
, 書目清單所列資料都是經過專家挑選
結合質與量:拿一個有品質的東西,最後是以量來呈現(符合模範清單的比例)
如何找到模範清單
-->最困難
標準書目很少,不是每個領域都有,也可能是很久以前的書單
如果是自己過濾出來的書單,這樣評鑑就沒有意義
雖然是專家挑的,但也可能有點主觀
Direct collection analysis
又稱為shelf scanning(書架掃描法), 直接檢視書架上的書
評鑑
書的保存狀況
書的內容(評鑑者要具備這本書的學科背景)
要注意評鑑者的聲譽
常應用在
館藏的淘汰
shelf list(書架清單)
先用館藏目錄系統,把要評鑑的書過濾出來,書目資料列印成清單來評鑑,有疑慮在去書架上確認
Collection profiling (collection mapping)
利用Conspectus
Conspectus Approach
圖書館員遵循Research Library Group的Collection Levels定義,採用館員認為適合圖書館的分類方式,為圖書館的各類館藏分級。
所屬館藏層級是館員的主觀認定
統計描述各類館藏數量, 分析各類館藏之出版年分布情形
White’s brief tests
步驟
1.選擇要評估的主題
2.請專家訂定各等級中應有的書有哪些
3.
將每個書名放進OCLC系統查詢,得知有多少OCLC會員擁有此書,再制定其等級
4.與OCLC比對過後,再重新分出四個等級
1 more item...
每個等級應有十本,共四十本
如果目錄學家訂出等級與OCLC有所出入,則以OCLC的為主
特色
改良Conspectus Approach、有客觀數據支持
比較過後,以OCLC訂定的等級為準
館藏等級應符合館藏目標;重質不重量
批評
四個等級的分法太粗略
四十個物件的代表性既不實證也沒有數據佐證
OCLC的館藏也並非完全完整
紙本館藏越來越不是取得資料主要來源
解讀
等級相同並不表示館藏內容相同
藏不盡相同的同等級圖書館,皆能夠提供有該等級需求的使用者應有的館藏深度與廣度
無法得知館藏是否是被有效地使用
以使用及使用者為基礎的評鑑
量的評鑑
Interlibrary loan analysis
館際互借分析法:可顯示讀者需要,但圖書館未提供的資源
下一年度的採購是否要納入考量?1. 讀者申請次數 2. 是否符合館藏發展政策
Circulation studies
分析流通紀錄,只能用在可以被外借的資料
可比較不同類/形式...的資料流通差異
可能影響流通紀錄的因素
明明需要這本書但就是不借回去
書擺放位置
借書淡旺季 ,要看長時間的
跟圖書館借閱時間長短有關
太多人預約會不想借
In-house use studies(館內使用研究)
主要應用到
非流通的館藏
EX:期刊
需要使用者的合作:請使用完期刊後,放在桌上,館員在去紀錄
不合作的使用者,採用直接觀察法修正
缺點:拿了以後發現內容不適想要的,也放在桌上
Document delivery test
評估圖書館將指定文獻快速、正確的傳遞到讀者手上的能力
流程
1.選取目標
2.挑選測試文件
3.設計評量表
4.實際操作
3 more items...
實驗者一人親自逐個去測驗
第一輪找不到的書會轉請館員協助搜尋
遭遇問題
4 more items...
(1)是否為圖書館所有?
(2)可用性:是否在架上
(3)可取得性
一週內可取得
物件須透過全國性館際互借計劃取得(約二到三週)
物件須透過國外管道取得(六週以上)
無法辨識或取得的物件
代表性、重要性、常用性
挑選途徑
問卷、訪談使用者或該領域專家
該領域文章的引用文獻
信譽良好的資料庫抽取文獻
跟不同圖書館的比較
自己跟自己比,拿不同的領域做比較
優點
彈性
節省人力、時間
結果直觀
無關研究者能力
缺點
代表性樣本不容易挑選
同類型研究才可互相比較CI值
難以了解哪一個環節影響了CI值
只能測試被取得的狀況,沒辦法找尋原因
Citation studies (引文分析)
要知道你的使用者
真正用了
什麼東西,讀者需要的館藏能不能提供
兩種方式
使用出版品的引用文獻
使用本校使用者的出版品,蒐集後面參考文獻做比對
適合強調期刊重要性的館藏評鑑,大部分研究者的參考文獻都是期刊
”hits” and download
電子資源之分析
廠商提供使用的統計資料,包括登入次數, 檢索次數, 下載次數
許多電子資源沒有流通(電子書可以,但並非反映在一般的流通紀錄)也不能館際互借
廠商的統計方法不一樣,很難比較不同的廠商
Cost per use: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常用在評鑑電子資源,成本效益法
資料庫花了一百萬,過去被點閱了一百次,一次一萬?
質的評鑑
User survey
使用者調查
了解量與質的資料, 確認改變中的使用者需求, 及改善圖書館的公共關係, 教育使用者群
Focus groups
可取得更深度的資訊, 但缺點是如何挑代表
焦點團體調查法
Usability testing
使用測試法,用在電子資源評估
由使用者執行事先
已決定好的檢索任務
, 由研究者觀察及評估電子資源滿足使用者需求之程度
圖書館館藏評估之實行的實際調查
資料蒐集
數據資料
ARL, ACRL, IPEDS年度統計調查資料
圖書館館藏資料
使用者對館藏滿意度
工具
試算表
資訊視覺化的工具(因為到時後的報告呈現會用資訊視覺化的方式呈現)
統計軟體
內部開發系統
包含資料儲存系統、試算表、關聯式資料庫、資料倉儲等等工具的的統合系統
實際成果(符合最初的目的
了解館藏的廣度與深度
知道館藏的弱點,並予以強化
改善館藏發展政策
館際互借
館藏淘汰與退訂
調整採購方案
調整預算分配
困難與挑戰
數據
數據太多、太過雜亂
得不到想要的數據
不同來源的數據難以相互比較
實施過程:訂定評估計畫及改善效率
資源缺乏
人力
溝通能力:館員要將評估結果向其他單位解釋時的解釋能力不足
技術能力:館員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不足
時間和預算的缺乏
組織文化
評估結果不一定受到主管單位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