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清中叶诗词文发展流变 (诗歌 (格调说(沈德潜):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提倡李、杜的雄浑宏壮的格调与诗经“温柔敦厚”的诗教,要…
清中叶诗词文发展流变
诗歌
格调说(沈德潜):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提倡李、杜的雄浑宏壮的格调与诗经“温柔敦厚”的诗教,要求诗歌有广阔的历史现实性,发挥社会作用,起到补于世道人心,服务帝王治世的作用;沈德潜在提倡“格调”的同时不忘强调其变,但其后学拘泥于格调声律。
肌理说(翁方纲):以学问为诗,主张“为学必依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肌理,包括“义理”,言有物(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规范的思想学问);以及“文理”,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法等作诗之法)。——被袁枚批评为“错把抄书当作诗”
-
性灵说(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1、性情之外本无诗——表现诗人的真性情
2、作诗不可无我——表现诗人的独特性格
3、诗人无才,不可役典籍运心灵——真性情要辅以“诗才”来表现
+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反对摹唐拟宋,提出“情所最先,莫如男女”,爱情诗、艳情诗小王子
-
-
神韵说(王士祯):以神韵论的批评眼光,通过“选诗”与“评诗”结合的方式,来体现神韵诗的优美形式与意境。狭义上,神韵说指追求那种“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境(盛唐王、孟一派的艺术经验);广义上,不仅肯定“发乎于情”的“兴会”,也肯定“源于学问”的“根底”,不仅肯定“古闲远”,也肯定“沉着痛快”。
-
词
-
常州词派:以周邦彦为宗,论词不满于浙西派的“萎靡堆砌”和“一味清空”,也不满阳羡派的粗旷显露,以儒家“诗教”为基础理论,注重比兴寄托。词论主要观点有:一、反对把词当作小道,主张词与诗赋有同等地位;二是强调词要有内容,但不直露,而是用“比兴”的手法道出。
-
散文
桐城派(康熙)
刘大櫆:使“义法”说更具实践性与可操作性。以“义理”、“书卷”、“经济”来扩大“言有物”的内容,指出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作家的“能事”,并要求作家能够将“义理、书卷、经济”与“神气、音节、字句”结合起来。
姚鼐:1、提倡“义理”(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古文内容)、“考据”、“辞章”(表达方式与手法)三者统一;
2、提出美学上的“阴柔”(婉约)与“阳刚”(豪放)来区别文章风格(两者无轩轾之分,相辅相成,变成多种风格);
3、发展“拟古”论,提出学习古人,第一步即是要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重视精神(神理气味)
方苞:首倡“义法”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成体之文。“义”指文章的内容,“法”为文章的作法(布局、章法、文辞),两者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义决定法,法体现义。——集古今文论之大成
阳湖派:恽敬、张惠言、李兆洛并称“阳湖三大家”:主张“博取广汲而不入藩篱”,肯定学习诸子百家是救文集弊端之方,同时又要求拓宽学古的源头,不仅限于唐宋,另外认为骈文与古文原本就有亲缘关系,不可厚此薄彼,提倡“骈散合一”。(两者共存,发挥不同文体作用,汲骈入散,增强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