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探地層 (地質作用&地貌變化 (搬運&沉積作用 (流水搬運方式 (溶解、懸浮、跳動、滑動、滾動, 溶解,可溶性物質, 泥、粉沙,懸浮…
探地層
地質作用&地貌變化
地球內外部作用
內營力
動力源於地球內部
變化速率可以差很多
地球內部地質作用;例:火山活動
外營力
有均夷作用
使地表趨於平坦
變化慢。但若有天災,就會極短時間內變化
地球表面的地質作用;例:風化
褶皺
將水平地層慢慢摺曲
常見於造山帶
規模有非常大~非常小
背斜
外側地層年輕,內側老
形成山丘or台地
向斜
外側地層老,內側年輕
易受風化凹入形成古地
節理
岩層受力斷裂
發生位移
斷層
無位移
節理
若平行出現,為同一組節理
若為兩組相交,岩層成塊狀,例:豆腐岩
噴出的岩將冷卻也可造成節理,例:柱狀節理
斷層
傾角
水平面下和地層所夾的角
走向
傾斜地層與水平面交線方位
分類
正斷層,受張力,上盤向下滑動
逆斷層,受壓力,上盤向上滑動
平移斷層
右移,面對斷層對面岩層往右移動
左移,面對斷層對面岩層往左移動
同時具板塊邊界及平移斷層
風化作用
物理
剝離作用
溫度變化
冰楔作用
樹根作用
大塊變小塊,成分不變
化學
溶解作用
水解作用
氧化作用
水化作用
岩石中的礦物or化學成分發生變化
侵蝕作用
海浪
磨蝕,浪夾帶沙礫對岩石磨蝕
同上
溶蝕,石灰質岩的較明顯
石灰岩地形
拍擊,產生強大破壞力
海岸後退,海蝕崖、洞、平臺、海柱、壺穴、海拱
風
風夾沙礫,使岩石有稜有角
風稜石
河流
向源侵蝕,河流加長
河流襲奪、斷頭河
向旁侵蝕,加寬
曲流
向下侵蝕,加深
V型谷
冰川
冰川向下、側侵蝕力強
U型谷
冰會磨平岩石,冰中碎礫會劃割岩石
冰蝕擦痕
搬運&沉積作用
冰川可搬運巨大礫石&泥砂
冰川至低處堆積,形成冰磧石
風力也可搬運細粒物質
營力的速度越大,搬運越快
流水搬運方式
溶解、懸浮、跳動、滑動、滾動
溶解,可溶性物質
泥、粉沙,懸浮
沙,跳動
礫,滑動、滾動
搬運能力減弱時,則沉積於低窪處
岩石循環
探地層
車籠埔鑽井計畫(TCDP)
研究斷層與地震原因
台中大坑地區,斷層面南北走向,向東傾30度
井深2公里
地底1110~m處有4條與地震有關之斷層帶
1110m處,12cm厚的主斷層
主斷層下有3cm厚的黑色不透水層
地震發生時,地下水瞬間汽化造成上方斷層移位
地震能量80%都已被地層摩擦消耗掉了
證實車籠埔斷層會集中發生在特定薄層裡
地層性質(以岩性描述
組成顆粒大小:粒、沙、粉沙、泥
沉積構造
成績岩中顆粒受風、水、冰川作用,產生成層or特殊沉積
粒級層
水流速變慢所沉積
指示地層上下、流水、風的方向
交錯層
流水&風將沉積物向前推進,曲綿向前
指示流水、地層方向
波痕
水流波痕:受水流速高
浪成波痕:受水波
風城波痕
指示流水、地層方向
泥裂
泥質沉積物張裂,而後有沉積物填在此
指示地層方向
造岩礦物:石英、長石、輝石、腳閃石、雲母......
地質構造:節理、皺褶、斷層
岩類:沉積岩、火成岩、變質岩
其他構造:成層構造
得知方式
挖掘槽溝or礦坑
鑽井
採集標本
採取岩心
現地觀察
井下安裝儀器
只能觀察到最表層
內部地層探測
靠間接測量
以地震波
P(可在固、液體中)、S(只在固體中)波
推測
內部均質
物理性質、成分相同
震源呈放射狀
內部均質
但越內部密度越大
稍有偏折,曲線向外傳遞
不連續面的發現
莫氏不連續面(地殼、地函間)
從莫氏面反射回來的波比直達波慢
入莫氏面後折射回來的比直達波快
古氏不連續面(地核、地函間)
因P波陰影帶所發現
雷嫚不連續面(內外核交接處)
P波陰影帶存在部分地震波而得知
地球內部層圈
地殼
莫氏面
地函
古氏面
外核
雷嫚面
內核
5100km深
固態金屬
5100km深
P波強反射面
P波陰影帶有內核反射的P波
2900~5100km深
液態金屬
P波速大幅下降,S波消失
P波被折射,S波無法通過
P波陰影帶:100~140度
S波陰影帶:100~180度
2900km深
40km深
橄欖岩
0~40km
密度小,花崗岩、玄武岩
地面上探測地球的方法、用途
磁力探勘
找尋含磁力的金屬礦
重力探勘
有火成岩、金屬礦、背斜中心地層處,密度較大
震波反射探勘
探石油與天然氣
常儲存於背斜處
大陸地殼鑽井
國際大陸科學鑽探組織(ICDP)想研究
生物圈、早期生命
熱點、張裂作用
隕石撞擊構造
活動斷層
氣候變遷、全球環境
板塊聚合帶
自然資源
前蘇聯於柯拉半島,全世界最深鑽探井
井底因溫壓升高,溫度有30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