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下Ch4 (4-2 地質作用與地貌變化 (六、侵蝕作用 (河流 (向源侵蝕,使河流加長, 向旁侵蝕,使河流加寬, 向下侵蝕,使河流加深), 海浪…
下Ch4
4-2 地質作用與地貌變化
一、地球內、外部的作用
內營力
地球內部的地質作用
外營力
地球表面的一些地質作用
二、褶皺
將原來水平的地層慢慢褶曲,造成如同波狀一樣的構造,稱為褶皺
向斜狀
易受風化和侵蝕而凹入成谷
背斜狀
常突起成山丘或台地
三、節理
岩層受力斷裂
兩側沒有位移
節理
兩側發生位移
斷層
四、斷層
地層的層態
走向
傾斜的地層和水平面的交線方位
傾角
水平面向下和地層層面所夾的角度就稱為傾角
斷層形式
正斷層
逆斷層
平移斷層
五、風化作用
岩石接觸空氣、水及生物,經過一段時間,由固結良好轉變成鬆散,且仍附著於原地,稱為風化作用
物理風化
化學風化
六、侵蝕作用
地表的風、河流、海水、冰川等作用力可以破壞岩石表面,並將崩解的碎塊帶離母岩,稱為侵蝕作用
河流
向源侵蝕,使河流加長
向旁侵蝕,使河流加寬
向下侵蝕,使河流加深
海浪
拍擊
磨蝕
溶蝕
風
冰川
七、搬運和沉積作用
搬運能力減弱時,被他們搬運的物質就會沉積在低窪的地方、水邊或水底,而成為沉積物
4-1 探地層
一、探測地層的性質
地質學家以岩性來描述地層的性質
岩類
造岩礦物
組成顆粒大小
沉積構造
粒級層
粒徑上側為細顆粒,下側為粗顆粒
交錯層
交錯層上部角度較大;下部則較平坦,幾乎平行主層面
波痕
V型張裂,開口指向上方、尖突部分指向下方
泥裂
W型波痕,尖端指向上方
地質構造
其他構造
二、地震與地球內部層圈的探測
主要是靠間接的測量,而其中絕大部分是依靠地震波
地震波
P波
S波
不連續面的發現
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函、外核及內核等各層圈,層圈上下方物質的密度或性質差異較大,因此波速在此有跳升或突降的情形,這交界面稱為不連續面
古氏不連續面
雷嫚不連續面
莫氏不連續面
地球內部層圈
地殼:0~40公里深
莫氏不連續面:40公里深
地函:40~2900公里深
古氏不連續面:2900公里深
外核:2900~5100公里
雷嫚不連續面:5100公里深
內核:5100公里深~地心
三、在地面上探測地球內部的方法
震波反射探勘
利用人為震波經地層反射回來的震波信號,描繪地下地質形貌
磁力探勘
若地下含磁物質,將出現磁力異常值
重力探勘
若地下有地質構造或具有不同的物質,將產生重力異常值
四、大陸地殼鑽探
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畫(ICDP)為一多國組織,鑽探地點的分布跨越全球
五、台灣的車籠埔斷層深井鑽探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