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下Ch1 (1-4 曆法源自於日、月、地之相對運動 (四、現行的曆法 (太陽曆:以太陽運行週期為根據 (國曆), 太陰曆:以月亮運行週期為根據…
下Ch1
1-4 曆法源自於日、月、地之相對運動
一、日的由來
太陽日:太陽連續二天通過中天所經過的時間
恆星日:同一恆星連續兩次通過中天所經過的時間
二、月的由來
朔望月:從「望」到「望」或從「朔」到「朔」的月相盈虧週期
恆星月:月球繞地球公轉的週期以無限遠的恆星為參考點
三、年的由來
回歸年: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或者說太陽連續兩次經過動至點(或夏至點)所需的時間間隔
四、現行的曆法
太陽曆:以太陽運行週期為根據
國曆
太陰曆:以月亮運行週期為根據
回曆
陰陽合曆:同時考量月亮及太陽的運行週期
農曆
1-1 古今對地球起源和演變的看法
一、地球起源的神話
哥白尼「日心說」
二、太陽系起源
第一種觀點:行星物質的來源
災變說
星雲說
第二種觀點:行星形成的方式
1.太陽和行星都有自轉運動
2.大多數行星的自轉方向和其公轉方向相同
3.行星都以同一方向繞太陽運轉
4.行星的公轉軌道,非常接近同一平面
5.各行星的公轉軌道非常接近正圓形等
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雲說
柯伊伯的原始行星說
霍伊爾的星雲說
三、近代普遍接受的星雲說的內容
行星的形成方式
類地行星:微行星經碰撞聚合
類木行星:類地行星外側,有部分密度較高,產生局部的氣體收縮中心,這些圓盤內的氣體局部收縮就成為行星
小行星及彗星:可能就是由微行星形成行星過程中的產物
1-2 地球的外貌
一、由重力推測地球形狀
單擺週期T=2π√(l/g),當擺長(L)固定,單擺距地心越遠,重力加速度(g)越小,則週期(T)數值越大,即擺動較慢
二、現代測量地球形狀的方法
人造衛星
1-3 地殼均衡
一、地殼均衡與地球內部構造
地殼均衡學說
普拉特和艾瑞重力均衡模式的比較
普拉特:
各地塊密度不同
無山根
越高的地塊,密度越小
艾瑞:
各地塊密度相同
有山根
山越高,其下方山根越深
二、地殼的升降
地層受風化、侵蝕及搬運作用,會將表層的岩石移走。
長期作用後,會使地殼減薄,減少對下方地殼的壓力,下方地殼因此抬升。
1-5 陽曆反映季節更替
一、季節形成的天文因素
春分:
3/21
太陽直射赤道
全球各地晝夜等長
北半球冬半年的結束,夏半年的開始
北齊點半年永晝開始,南極點半年永夜開始
日出於正東,日沒於正西
夏至:
6/22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北半球白晝最長,南半球夜晚最長
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北極圈永晝、南極圈永夜
日出於東偏北,日沒於西偏北
秋分:
9/23
太陽直射赤道
全球各地晝夜等長
北半球夏半年的結束,冬半年的開始
北及點半年永夜開始,南極點半年永晝開始
日出於正東,日沒於正西
冬至:
12/22
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南半球白晝最長,北半球夜晚最長
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北極圈永夜、南極圈永晝
日出於東偏南,日沒於西偏南
因地球自轉軸傾斜
二、二十四節氣反映季節變化
二十四節氣是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以春分點為基準點,將一周360度分為24等分,每個等分點為一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