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測海象 (測海象 (波浪及潮汐的觀測 (波浪觀測 (壓力計 (適合淺水海域, 記錄儲存波浪起伏), 浮球式測波儀 (量測波高 週期及海浪行進方向),…
測海象
測海象
波浪及潮汐的觀測
波浪觀測
壓力計
適合淺水海域
記錄儲存波浪起伏
浮球式測波儀
量測波高 週期及海浪行進方向
海上觀測浮標
深水海域的波浪觀測
潮汐觀測
浮筒式潮位儀
壓力計
沿岸海水流動
沿岸流
海水沿岸而行
受風向 波浪 地形影響
離岸流
由海水向外海流動
與風向 海岸地形及水流方向
突堤效應
上遊方向 堆積
下游方向 侵蝕
溫鹽圖
北太平洋中層水
溫度 5°C~12°C
鹽度 33.8~34.3psu
南極中層水
2°C~10°C
33.8~34.5psu
北赤道海水
溫度 7~23 85°C
鹽度 24.5~36psu
海流觀測
早期
追蹤漂流物
海者自動回報
現在
定點錨釘
有音響釋放儀 聲音遙控開鎖
音響式都卜勒流剖儀
現今普遍 使用都卜勒效應
浮標觀測
裝有無線電 衛星電話 全球定位儀
測量水深
繩索量測
測深儀
海水溫度與鹽度量測
量測儀器
seasoar
拖曳式溫鹽深儀
反轉式溫度計
1990年代
較費時 量測深度有限
溫鹽深儀(CTD)
可測溫度 壓力 導電度
C:導電度 獲得鹽度資訊
T:溫度
D:水壓 獲得深度
現代泛用
海洋地殼
地殼年齡
中洋脊誕生新的海洋地殼
地函熱對流將老化地殼向兩邊推動
老於2億年地殼隱沒於海溝
目前最老海洋地殼 1.8億年馬里雅亞納海溝
構造
研究方法
觀察震波傳遞速度快慢
穿取岩心
海洋地殼平均厚度7公里
沈積岩 海洋地殼 0~1公里
輝長岩 海洋地殼 3~5公里
橄欖岩 上部地函
玄武岩 海洋地殼 1~2公里
地磁條帶
對稱於中洋脊
離中洋脊越遠 層積岩月後
海底地貌
中洋脊
側翼
離中洋脊越遠 沈積物越厚
轉型斷層與破裂帶
中央大裂谷被轉型斷層切開
脊頂
中洋脊最高的地方
三大中洋脊比較
太平洋
太平洋東南側
寬2000~4000公里
印度洋
成人字型
大西洋
寬度1000~2000公里
大西洋中央
洋底盆地
深海丘陵
中洋脊下降 板塊崎嶇未被填滿部分
海底山
可形成海底火山 海底火山鏈
可形成海底火山高原
太平洋分部普遍
深海平原
世界最平坦之處
大陸邊緣
依坡度分
大陸坡
大陸邊緣最陡
有許多海底峽谷
大陸緣積
由沈積物堆積的地形平緩帶
大陸棚
水深100~200公尺
大陸邊緣最緩
海溝
為板塊邊界
多數集中太平洋
最深為馬里亞納海溝
依板塊活動度分
非活動性大陸邊緣
沒有火山與地震
可以明顯看出大陸棚 大陸坡 大陸緣積
大西洋型大陸邊緣
不在板塊邊緣上
活動性大陸邊緣
位於板塊邊界上
隱沒帶火山 淺 中 深層地震皆有
大陸棚較窄 大陸坡較陡 大陸緣積被海溝取代
太平洋型大陸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