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測海象 (觀測海象 (海水深度 (方式 (現在 (單波束測深儀 (只獲得單筆資料), 多波束測深儀 (海床測繪的主要工具)), 早期 (繩索量測))…
測海象
觀測海象
海水溫度與鹽度
儀器
溫鹽深儀
測量項目
溫度
直接測量
水壓
換算深度
每深10公尺
多1atm
導電度
鹽度越高
離子越多
導電度越高
測鹽度
與採水瓶一起用
最常用的儀器之一
拖曳式SeaSoar
用纜線牽引
機翼調整
可以不停測量
完整資料
反轉式溫度計
1900年發明
缺點
費時
深度有限
現今較少使用
溫鹽圖
探討海水的垂直結構
用途
追蹤各層海水的來源
推論海水方向
水團混合情形
有轉折點
為一水團
海流
早期
透過航海者的回報
繪製成圖
現在
定點錨碇
測量固定點
隨時間變化的資訊
回收時
聲音遙控開鎖
音響式都卜勒流剖儀
不斷量測流速
繪製海域的流場分布
安裝於船底
利用聲波
反射微小顆粒
浮標觀測
藉由位置的移動
測海流流速
測海流流向
設備
無線電
全球定位儀
衛星電話
波浪與潮汐
波浪
的觀測方式
現在
壓力計
放置於海底
記錄波浪起伏時的壓力變化
適合淺海
浮球式波浪儀
定點
隨波浪運動
傳回資料
量測
波高
海浪行進方向
週期
海上觀測浮標
與浮球式波浪儀相彷
我國有10個測站
都卜勒音響式流剖儀
前面已提及
早期
航海者目測
回報
潮汐
的觀測方式
壓力計
浮筒式潮位儀
利用水位的升降
帶動滑輪組紀錄
海水深度
方式
早期
繩索量測
現在
單波束測深儀
只獲得單筆資料
多波束測深儀
海床測繪的主要工具
影響因子
聲波速度
受到溫度、鹽度、壓力影響
上層海域
深度越深
速度越慢
深海
主要因素
壓力
壓力增加
速度變快
聲發頻道
水深1KM處
聲速最小
海岸地形
海岸線彎曲
多彎、岬
對波浪有聚集作用
沿岸海水
沿岸流
海流沿海岸而行
受風向 地形影響
離岸流
由海岸向外海移動
突堤效應
上游
堆積
下游
侵蝕
海底地貌
大陸邊緣
依坡度變化
大陸坡
坡度最陡
海底峽谷
濁流沖刷
大陸緣積
沉積物堆積
不是每個都有
大陸棚
坡度最緩
深度
100到200公尺
海溝
板塊邊界
集中於太平洋
最長的海溝
祕魯-智利海溝
最深的海溝
馬里亞納海溝
依板塊活動度
非活動性大陸邊緣
不在板塊邊界
沒有火山運動
地形
寬闊且平緩
別稱
大西洋型大陸邊緣
活動性大陸邊緣
位在板塊邊界
隱沒帶火山
別稱
太平洋型大陸邊緣
主要分布於太平洋
地形
大陸棚較窄
大陸坡較陡
大陸緣積被海溝取代
洋底地盆
地形
深海平原
世界最平坦
坡度小於0.0.度
沉積物來源
深海丘陵
海底山
岩漿湧出處
海底火山
海底火山島鍊
大量岩漿
形成海底火山高原
中洋脊
側翼
對稱性
離脊頂愈遠
沉積物越厚
轉形斷層與破裂帶
中央斷裂谷
脊頂
最高的地方
位於板塊擴張帶
台灣周邊
西部
大陸棚
西南
大陸坡
東南部
海脊、海槽、海溝
東部
大陸坡、海盆
東北部
海槽、海溝、島弧
海洋地殼
特性
地殼年齡
中洋脊
誕生新的地殼
地函熱對流推向兩側
地磁條帶
磁性倒轉
平行排列中洋脊
對稱性
海洋沉積物
以生物遺骸、泥沙為主
靠近大陸
沉積物厚度增加
岩石圈厚度
離中洋脊越遠
厚度越厚
構造
研究方法
利用震波
速度快慢變化
鑽取岩芯
岩石圈組成
海洋地殼
平均厚度7公里
分三層
沉積物
玄武岩
輝長岩
上部地函
橄欖岩
鑽探的成果
發現
證實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
透過大西洋取樣分析
重建古海洋歷史
分析海底微體化石
深部生物圈的發現
天然氣水合物的發現
潛力能源
活躍的火山運動
地球號
鑽過莫荷面
到達地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