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測海風 (測海風 (波浪與海岸地形 (海水流動 (沿岸流, 離岸流), 波浪的侵蝕、堆積作用, 波浪以垂直海岸線行至岸邊, 受海浪、海流影響,…
測海風
測海風
波浪與海岸地形
波浪的侵蝕、堆積作用
波浪以垂直海岸線行至岸邊
受海浪、海流影響
海水流動
沿岸流
離岸流
突堤效應
海水深度的測量
影響水深測量
生波速度
發聲頻道
1km
速度最小
折射角不變
由1km向下傳遞
速度由小變大
折射角變大
由1km向上傳遞
速度由小變大
折射角變大
測量方法
1920前
繩索測量
1920後
側深儀
海流的觀測
早期
瓶中信
現在
定點錨碇
因響式都卜勒流剖儀
浮標觀測
波浪及潮汐觀測
波浪觀測
浮球式波浪儀
海上觀測浮標
壓力計
音響式都卜勒流剖儀
早期目測
潮汐觀測
壓力計
浮筒式巢位儀
溫鹽圖
溫度、鹽度隨深度變化的圖討論海水的垂直結構
用途
追蹤各層海水的來源
推論各層海流的大致風向
海水溫度與鹽度
測量儀器
溫鹽深儀
溫度
深度
鹽度
拖曳式溫鹽深儀
反轉式溫度計
海底地貌
台灣周邊的海底地形
西南海域
大陸坡
東南部及南方海域
海脊、海潮、海溝
台灣海峽
大陸棚
東部海域
大陸棚、海鵬
東北部海域
海潮、海溝、島弧
洋抵盆地45%
深海丘陵
分布於深海平原向中洋脊一側
海底山
岩漿湧出海底火山甚至海底火山島鏈
深海平原
世界最平坦之處坡度小於0.6
中洋脊33%
側翼
洋幾部段往兩側擴張而形成
轉型斷層
中央斷裂谷被轉型斷層錯開一段距離
脊頂
中洋脊地形最高的地方
大陸邊緣22%
坡度變化分
大陸波
平均坡度約4度
大陸緣積
沉積物堆積的一個地形平緩帶
大陸棚
水深一班制100~200公尺
海溝
比相鄰的洋底盆地深約2~4公里
板塊活動分
非活動性大陸邊緣
有隱沒帶火山,淺、中'、深源地震都有
活動性大陸邊緣
沒有火山雨地震
海洋地殼
特性
地磁條帶
海底地殼的雌性條帶有磁性倒轉的現象
海洋沉積物
主要以生物殘骸、泥沙為主
海養地殼逐漸移進大陸,來自路上的沉積物快速增加
大多都超過5公里厚
地殼年齡
老於2億的海洋地殼大ˇ歐在嗨勾引末消失回到地球內部
最老的海洋地殼年齡約1億8千萬年位於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
中洋脊誕生新的海洋地殼,地涵熱對流把較早生成的地殼推向兩側
岩石圈
離中洋脊越遠海洋岩石圈的厚度愈厚
海洋鑽探的成果
成果空前活躍的火山運動
深部生物圈的發現
天然氣煃合物的發現
重建谷海洋歷史
證實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學說
地球號
開始執行
2007
目標
研究氣候環境變化、地震成因、海洋地殼內高壓、高溫、缺氧環境下的生命形式
建造年分
2005
海洋地殼較薄尤其是中洋脊
構造
研究方法
直接方法
透過鑽井船鑽取鹽新直接取樣
結果
海洋地殼厚度約7公里主要為3層依序為沉積物、玄武岩、輝長石
間接方法
利用震波在不同岩層中傳遞速度的快慢
岩石圈組成
海洋地殼
玄武岩
震波速度4~5km/s,1~2km厚
輝長石
震波速度7km/s,3~5km厚
沉積物
震波速度2~4km/s,0~1km厚
軟流圈之上的上部地涵
橄欖石
震波速度大於8k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