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探地層 (地質作用與地貌變化 (侵蝕作用 (海岸 (拍擊 磨蝕 溶蝕), 風 ((風稜石)), 河流 (向源侵蝕:加長 向旁侵蝕:加寬 …
探地層
地質作用與地貌變化
斷層
走向:傾斜的地層和水平面的交線方位(北偏東幾度)
傾角:水平面向下和地層所夾的角度(向東傾斜幾度)
正斷層:上盤向下滑動
逆斷層:上盤向上滑動
平移斷層:觀察者對面的斷層右移即為右移斷層
轉型斷層:看相對移動方向
風化作用
物理風化
冰楔作用(凍裂作用) 剝離作用 溫度變化 樹根作用
化學風化
氧化作用 溶解作用(碳酸鈣容於水)
水解作用(長石礦物轉變為黏土礦物) 水化作用
節理
兩側無位移稱節理 有位移稱斷層
若平行出現則屬同一組節理
岩漿冷卻也會形成柱狀節理(玄武岩)
侵蝕作用
海岸
拍擊 磨蝕 溶蝕
風
(風稜石)
河流
向源侵蝕:加長 向旁侵蝕:加寬 向下侵蝕:加深
冰川
向下向側侵蝕形成U型谷
也會造成冰蝕擦痕
褶皺
規模有極大也有極小
背斜:如波峰 外側叫內側年輕
向斜:如波谷 外側叫內側老
搬運沉積作用
風力
可搬運砂 粉 泥 火山灰
冰川
可搬運大大小小的石頭 當冰溶化後 顆粒混雜沉積形成冰碛平原
流水
方式有溶解 懸浮 跳動 滑動 滾動
地球內外部作用
內營力
地球內部的地質作用 動力源自地球內部 變化速率差異大
外營力
地球表面的地質作用 均夷作用(使地表趨於平坦)
岩石循環
探地層
探測地球內部之方法
磁力探勘
若地下含磁物質 會出現磁力異常值 用以尋找函磁性的金屬礦
重力探勘
若地下地質構造不同 將出現重力異常值
密度較大之地層 重力異常值較大
震波反射探勘
利用人為地震波的回波得知地下地質形貌
(石油或天然氣多位於背斜或斷層處 常用此方法尋找)
探測地層性質
得知地層特性的方式
現地觀察 採集標本 挖掘槽溝或礦坑(小範圍)鑽井(較深地層) 採取岩心
井下安裝儀器(量深處地層的物理性質 用於基礎調查或能源探勘)
沉積構造
粒級層
上側粒徑系 下側粗
交錯層
流水或風帶著沉積物往前堆積 上部角度較大
下部角度較小 指向水或風的去向
波痕
可指示水流方向 W形波痕 尖端指向地層上方
泥裂
沉積物填充於泥裂而形成 V形張裂開口為上方
岩性
岩類 造岩礦物 組成顆粒大小 沉積構造 地質構造 其他構造(成層構造)
地球內部層圈構造
不連續面
古氏
發現距震央100~140度沒有P波通過 稱為P波陰影帶
古騰堡利用此規之友地核的存在
雷嫚
雷嫚發現P波陰影帶中有地震波的出現 推論為其他層圈反射而來 稱雷嫚不連續面
莫氏
莫河洛比期發現路徑較遠的折射波比直達波還早抵達
乃因地函物質的不同導致
地球內部層圈
地殼
莫氏不連續面:P波S波速漸增
地函
古氏不連續面:P撥會折射 S波無法完全通過
外核
雷嫚不連續面:P波陰影帶出現由內核反射出來的P波
內核
地殼鑽探
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畫ICDP
前蘇聯於柯拉半島鑽12261公尺深 但未鑽入地函
是全世界最深之科學鑽探井
臺灣車籠埔斷層深井鑽探計畫TCDP
位於排中大坑地區 發現地震發生時 地下水因高溫而瞬間汽化形成氣墊 造成上盤極大的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