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4 探地層 (4-1地貌的變化 (4-1.2地表的地質作用 (風化 (物理風化, 化學風化), 侵蝕, 搬運, 沉積,…
CH.4 探地層
4-1地貌的變化
4-1.1古至今的地貌變化
中生代與現今世界各陸塊的變化
近萬年來台灣島的變化
現代的台灣島
4-1.2地表的地質作用
風化
物理風化
化學風化
侵蝕
搬運
沉積
人類也能快速的改造地貌
4-1.3褶皺
岩層受力後岩層層理呈現彎曲型態
褶皺構造
主要由軸部和翼部組成
軸面
向斜
背斜
伏臥褶皺
4-1.4節理
岩層受力破裂但岩塊無明顯位移
節理組
節理常依同一方向成群出現
柱狀節理
安山岩
玄武岩
對工程地質和礦床探勘相當重要
4-1.5斷層
岩層受力破裂且有明顯位移
上下盤
上盤:位於斷層面之上
下盤:位於斷層面之下
斷層的稱類
正斷層
逆斷層
平移斷層
4-4地表地質調查及地質圖繪製
4-4.2由沉積構造判斷層序
層理:沉積物在平靜環境沉積,水平堆疊形成一層層的沉積岩層
粒級層:同一層中,顆粒愈粗者在下,細顆粒在上
交錯層:流水中沉積的物質,堆積成傾斜層
波痕:沉積物在淺海堆積時受波痕作用留下痕跡
泥裂:泥質沉積物乾燥後,表面龜裂成多邊形
生痕化石:古生物在軟質沉積物上留下移動痕跡所形成的化石
4-4.3地質年代的判定
疊置定律:因重力作用使愈早的沉積物在愈下面,愈往上愈年輕
截切定律:先發生的地質事件通常會受到後發生的地質事件所影響
化石連續定律
愈老的地層中發現的化石外形會愈接近原始種
在不同地點的正常地層層序中,出現的上下順序有連續和一致性
地層對比
可進一步得知岩層或地層的絕對年代
4-4.4地質圖的製作與應用
地質圖
以不同比例尺的地形當底圖,把地面地質調查的資料(岩時性質及地質構造等)繪在地圖的正確位置上,在附上詳細圖例
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地下資源的開發
石油和天然氣會受到構造封閉或地層封閉而形成油、氣田
最常見的油氣構造就是背斜構造
地質剖面圖
根據地質圖的岩性及地質構造資料,加上走向和傾斜,可得知大致的地下構造
遙測工具:可節省大量的時間與人力,還可獲得人類不易達到地區的觀測資料
4-4.1地表的地質調查
地表的岩性分析
地層層序的判定
地質構造的確認
繪製地質圖及地質剖面圖
紀錄
走向
傾斜
符號
4-2岩石循環
4-2.1三大岩類
火成岩
深成岩
緩慢冷卻凝固形成
礦物顆粒大
火山岩
迅速冷卻形成
礦物顆粒小
依二氧化矽含量多寡分
酸性
中性
基性
超基性
金門島:花崗岩;澎湖:玄武岩
沉積岩
分布最為廣泛
依形成方式分
碎屑沉積岩
化學沉積岩
生物沉積岩
依粒徑大小
礫岩:2mm以上
砂岩:2~1/16mm
粉砂岩:1/16~1/256mm
頁岩或泥岩:1/256mm以下
變質岩
原岩:變質岩
橄欖岩:蛇紋岩
玄武岩:角閃岩
花崗岩:花崗片麻岩
頁岩(泥岩):板岩、片岩、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
石灰岩:大理岩
分類
葉理狀變質岩
非葉理狀變質岩
4-2.2岩石循環
火成岩、沉積岩可經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
變質岩也可再度經由變質作用形成新的變質岩
火成岩、變質岩和已經沉積的沉積岩,
可經由剝蝕作用和沉積作用形成沉積岩
變質岩經高溫高壓會熔融形成岩
漿,經冷卻凝固作用形成火成岩
4-5探層構造探測
4-5.1地球物理探勘方法
可以間接推斷出地球內部的構造和組成
震波探勘
利用人工震波在不同岩層間所產生的反射及折射
探勘石油最常利用此方法
重力探勘
利用重力儀測量地球岩石重力值的微小變化,反應組成岩石的密度
重力異常
正重力異常
觀測重力值比理論值大
背斜構造
密度大的火成岩體侵入
負重力異常
觀測重力值比理論值小
向斜構造
密度較小的物質(鹽岩)
磁力探勘
利用磁力儀測量磁場變化
適合用來尋找火成岩入侵或含磁礦物的探勘
地熱流探勘
地熱流:熱從地球內部多以傳導方式傳至地球
地熱梯度量度異常:地表熱流質或梯度明顯高於平均值
4-5.2大陸地殼鑽探
國際大陸鑽探計畫(ICDP)
了解沉積盆地的起源與改變
古氣候變遷的過程及影響氣候變遷的原因
隕石坑的構造特徵及隕石撞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發現生物圈廣泛存在地下深處,因而重新探討地球生命的演化過程
探討板塊構造運動機制
已完成的幾個重要大陸地層鑽探計畫
可拉超深井鑽探計畫
台灣車籠埔斷層深井鑽探計畫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計畫
墨西哥稀客蘇魯伯科學深井鑽探計畫
4-3地殼均衡說
4-3.1地殼均衡
地殼均衡說
地殼浮在地函之上達到浮力平衡
類似一系列體積密度都不同的木塊浮在水中
達到均衡後,浮出水面的高度亦有所不同
普拉特學說
普拉特分析喜馬拉雅山南麓重力測量結果
發現實測的鉛垂腺偏差值比預期的偏差值小
主張:所有地塊都浮在同一深度的均衡之上,但是各地塊密度不同
密度小的地塊浮升較高,密度大的地塊浮升較低
艾里學說
推論像喜馬拉雅山這樣龐大的山脈,其重量不可能全由地殼支撐
主張:各地塊密度相同,但是厚度不同
高山浮升高,而底部也深;低地浮升低,而底部也淺
又稱為「山根均衡學說」
兩學說與目前情況比較
和普拉特主張相似
大陸和海洋地殼岩石組成不同,密度也不同
和艾里主張相似
莫氏不連續面在世界各地的深度並不相同
地殼均衡的證據
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格陵蘭、加拿大找到
一萬年前冰河時期厚重的冰層於冰期結束後逐漸融化,
造成地殼的重力比原來少,使這些地方地勢緩慢上升
4-6遙測大地
4-6.1地球衛星定位系統
可精確測量個板塊的相對運動速率及方向
可以補足三角點測量法的缺點
1989年建立「台灣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觀測網」
空載光達
「光達」是以雷射光束對目標進行精密掃描
將測距光達裝置在飛機上,飛航時對地表掃描測繪,即為空載光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