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4. 探地層 (地質作用與地貌改變 (侵蝕作用 帶離母岩 (海浪, 風, 河流:向源(變長)、向旁(變寬)、向下(變深), 冰川:向下、側 …
4.
探地層
探地層
性質
以岩性來描述
顆粒大小:礫、砂、粉砂、泥...
沉積構造
造岩礦物:石英、長石、輝石、雲母、黏性礦物、橄欖石、方解石...
地質構造:節理、皺褶、斷層
岩類:沉積、火成、變質岩
其他:成層構造
得知方式
採集標本
挖掘
槽溝
或礦坑
現地觀察
鑽井
採取岩心
井下安裝儀器
沉積構造
交錯層
:流水或風帶沉積物往前堆積 上部角度較大 下部指留(去)向
波痕
:W型 尖端指上方
波成:受水波震盪
風成
水流:流速可能較高
粒級層
:水流速度變慢 細顆粒 :arrow_up::粗顆粒 :arrow_down:
泥裂
:受太陽曝曬下張裂 型張裂 V 開口指上方
地震與地球內部探測
震波
:由震源成放射狀、沿著曲線向外傳遞
不連續面
古氏(古騰堡):發現距震央100°~140°沒有P波抵達利用P波陰影帶推算出地核
蕾嫚:發現P波陰影帶中存在部分地震波 推論被此層圈反射而來
莫氏(莫荷洛比奇):發現此處波速會突然變快
地球內部層圈
地函(40~2900km)
:橄欖岩
古氏不連續面(2900km)
:P波折射S波無法通過
莫氏不連續面(40km)
:P、S波波速增快
外核(2900~5100km)
:液態金屬 P波速度大幅下降 S波消失
地殼(0~40km)
:由花崗岩或玄武岩組成
蕾嫚不連續面(5100km)
內核(5100km~地心)
:固態金屬
地面上探測內部方法
震波反射探勘
:用人為震波經地層反射描繪地質形貌
磁力探勘
若地下含磁物質 會出現磁力異常質
重力探勘
:D大 重力異常質 :arrow_up:
地質作用與地貌改變
皺褶
向斜
:有如波谷 外側岩層比內側老
背斜
:有如波峰 外側岩層比內側岩層年輕
節理
:受力斷裂 :red_cross:兩側位移
內、外部作用
內營力
:地球內部 有快(地震 :volcano:) 有慢(板塊聚合...)
外營力
:地表 由水、風、冰川等作用 使地表趨於平坦
斷層
地層層態
走向
:傾斜地層與水平面的交線方位
傾角
:水平面向下和地層層面所夾的角度
斷層分類
正斷層
:受張力
逆斷層
:受壓力
平移斷層
:右(左)移斷層→觀察者面對斷層面 對面岩層向右(左)移動
風化作用(原地)
物理風化
成份不變
剝離作用
:外層消失減壓 內部剝離如書頁狀
樹根作用
:細縫中樹根漸粗大 撐大原有細縫
冰砌作用
:岩石孔細因水結凍 撐裂成小碎塊
化學風化
溶解作用
水解作用
:長石類礦物於含有氫的水中逐漸轉變成黏土礦物
水化作用
:硬石膏 :arrow_right:石膏
侵蝕作用
帶離母岩
海浪
風
河流
:向源(變長)、向旁(變寬)、向下(變深)
冰川
:向下、側 :arrow_right:U型谷
搬運和沉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