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2 觀風雲 (觀風雲 (氣象觀測 (地面觀測 (觀測坪:百葉箱、雨量計、蒸發皿, 百葉箱:乾溼球溫度計、自計式濕度儀、最高/低溫度計,…
CH2 觀風雲
觀風雲
天氣
短時間內大氣中各種氣象要素的空間分布與伴隨現象
氣候
氣象要素或天氣現象長時間的平均狀態
氣象觀測
地面觀測
觀測坪:百葉箱、雨量計、蒸發皿
百葉箱:乾溼球溫度計、自計式濕度儀、最高/低溫度計
室內:氣壓計
風力塔:風向計、風速計
高空觀測
早期:使用風箏或載人氣球進行高空觀測
20世紀後:使用火箭、飛機
1930年代後:使用無線電探空儀(雷文送)+GPS
地表以上至約30公里內不同高度氣壓、溫度、濕度、風向、風速
遙感探測技術
主動式:主動發射探測電波至被探測的物體上(ex.雷達)
被動式:接收被探測物放出或反射的訊號(ex.多數衛星)
天氣預報
天氣圖:顯示當時的天氣系統
預報圖:顯示未來不同時段的高低氣壓及鋒面等環流系統
誤差
資料數量的多寡(ex.北半球的預報陸地比海洋準確,因為觀測站較多
觀測資料本身的誤差(愈長時間的預報圖和實際情況差異愈大)
及時預報系統
天氣尺度
大尺度:2000公里以上
中尺度:2公里~2000公里以上
小尺度:小於2公里
針對特定地點、時刻之現在到未來6小時間的預報
較劇烈的災害性天氣現象發生時提供重要的氣象訊息
大氣運動
溫度差異與局部環流的關系
氣壓梯度力:水平向的氣壓梯度力是促使空氣運動的原動力
海風:白天、陸地高溫低壓
陸風:晚上、陸地低溫高壓
谷風:白天;山風:晚上
溫度差異與大尺度環流
季風
大尺度天氣系統
成因:海陸性質差異
冬季陸地低溫高壓→陸吹向海
亞洲季風區
歐亞大陸與太平洋交界
季風現象最明顯的區域
南亞夏季季風區:西南季風、印度半島
東亞夏季季風區:西南季風、台灣
東亞季風對台灣影響
夏季:西南季風
冬季:東北季風
竹風蘭雨
5~6月間形成梅雨鋒面(梅雨季)
成雲致雨
水在大氣中的角色
舒適度指數:根據溫度與溼度的變化,經過換算所得的結果
相對溼度:表示水氣含量的比例
水在三態變化時吸收或釋放潛熱是全球能量傳誦與平衡的重要一環
水氣是溫室氣體,吸收地表的紅外線輻射使地表與大氣溫度升高
海洋具有調節氣溫的作用
大氣垂直運動與雲雨關係
液態水、固態冰晶、雪花或冰雹夠重時會落下形成降雨或降雪
對流層平均每上升一公里溫度下降6.5℃
上升的空氣塊溫度較周圍環境低時,會下沉至原高度(穩定、高層雲)
上升的空氣塊溫度較周圍環境高時,會繼續向上加速產生對流(不穩定、對流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