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資訊行為模式(model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Tom Wilson’s Information Behavior…
資訊行為模式(model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特性
預測
資訊尋求行為改變
提升
資訊尋求行為的有效策略
使資訊需求行為的概念更
明確化
找出資訊尋求的
類型
找出影響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的
因素
Marica
Bates
' Berrypicking model 採莓模式
疑問的性質(nature of the query)
疑問本身是
變動的
每一個資訊單元都提供
新想法或方向
,再
成為查詢的新概念
,並依據所選擇的資訊和文獻,再次
修正
所使用的搜尋用語,提問本身也因而持續的轉移。
隨著已蒐集到的資訊改變檢索目標和策略
2.檢索過程的本質(nature of the overall search process)
並非直接引導使用者抵達終點
如採野莓一般,由
一連串搜尋行為
所組成
搜尋者在
每一個階段
會依其提問的不同概念,辨識個別有用的資訊和參考文獻,並再
次修正其檢索目標和策略
其資訊需求的滿足是來自於一系列資訊及參考文獻的選擇
檢索技巧的使用(range of search techniques used)
主題搜尋
註腳搜尋
引文搜尋
期刊檢索
區域掃視等
作者搜尋
採莓模式特別關注於
瀏覽(browsing)
在搜尋歷程中的角色,因使用者必須
瀏覽資訊或參考文獻後才能篩選出所需
,而且
不同的瀏覽方式也需搭配不同的搜尋技巧
,才能發揮其功效。
各種檢索技巧皆搭配
【瀏覽】
檢所的範圍(domain searched)
運用各種技術搜尋書目資料庫與各種資源
Elfreda
Chatman’s
Life in the Round圈內生活理論
小世界(small worlds)
圈內生活的基本要素
成員擁有共同的世界觀和價值關懷
建立小世界中行為的正當性,並區別圈內、圈外人
社會規範(social norms)
小世界中出現的習慣性模式
目的在讓處於世界中的人們有種平衡感
除了成員行為被標準會以外,他也提供了集體的方向感與順序感
社會規範使個人行為經過公眾審視
決定行為(包含資訊尋求行為)的適切與否
世界觀(worldview)
小世界成員
共同信仰的一套價值系統
小世界成員據此來評估、解釋獲得的資訊
世界觀來自
社會規範
所建立的適切行為
包含語言、價值、意義、符號等
世界觀透過圈內生活展現出來
社會類型(social type)
透過遵循的
社會規範所表現的行為
,以及
社會價值的不同
來區分圈內人與圈外人
有助於預測人的行為
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
小世界中成員資訊交流與互助
圈內生活成員很少跨越邊界尋求資訊
圈內人進行跨界資訊行為的條件:
察覺到此資訊很重要
圈內人集體認定此資訊跟他們有很大相關性
查覺到圈內資訊無法滿足此需求
Carol Kuhlthau’s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ISP)資訊搜尋過程
立論基礎
George A. Kelly的意義建構論(Theor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個人經驗與感知-->形成概念及發展建構
個人建構是一個雙向兩極對立的系統,個人據之以認識並處理生活中的事件
個人依自己的建構系統
將建構抽象化,加以組織
,成為一個
一致的系統
(自然結果),即可用以
推論
所面臨的事件。
描繪出資訊尋求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是一種
尋求意義
的歷程,而不只是查找資訊和再次產生資訊。
Taylor資訊需求的層級
Belkin知識異常狀態(ASK)
人們處於資訊搜尋歷程之中,是涉及
想法(thoughts)、感覺(feelings)、行動(actions)
的相互作用
想法:模糊-->明確
行動:尋求相關資訊-->尋求適切資訊
可於下列六個階段中加以描述:
(1)開始(initiation):一個人意識到缺乏知識或理解,因而產生不確定性和擔心
(2)主題選擇(selection):能辨識出一種普遍範圍、主題或問題,感覺樂觀並準備搜尋
(3)探索(exploration):偶遇不一致、不相容的資訊,並經常增加不確定性、困惑和懷疑
(4)焦點形成(formulation):形成一種聚焦的觀點,消除不確定性與開始增加自信
(5)資訊蒐集(collection):進行聚焦觀點相關資訊的蒐集,也因個人興趣與研究任務的深化,而使得不確定性消退
(6)搜尋結束(presentation):完成搜尋,並產生一種新的理解,得以解釋學習的結果,或在某些方面去應用這些學習
Tom Wilson’s Information Behavior Model資訊行為模式
借用相關理論學科來探討
心理學的壓力因應理論
為什麼有些需求會引發資訊需求的行動?
消費者研究的風險報酬理論
為什麼有些資訊來源的使用頻率較高
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習論
為什麼使用者的自我效能會影響他們評斷自己是否成功達到目的
強調不同環境領域的人們可能因為身分或工作上
擔任的職務不同,而有不同的資訊行為的特徵產生
啟動機制
那些因素誘發個人尋求資訊?
五種
中介因素
心理變項:好奇心、風險規避的傾向等
人口變項:年齡、性別、教育程度
社會角色:母親或主管等
環境:資源的有無
資訊來源特徵:可及性、可靠性
資訊尋求行為四種主要類型
被動注意
被動搜尋
主動搜尋
持續搜尋
從單純暴露在資訊豐富的環境,到主動持續地蒐集資訊
資訊處理與使用
依據是否滿足需求做評估
不斷循環回饋
需求未滿足則重新開始資訊搜尋的整個歷程
此模式之重要性
涵蓋範圍廣泛
指出潛在的個人因素
提出尋求模式的主要類型
深入探討誘發資訊尋求行為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