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下Ch4 (地球內部 (層圈 (莫氏不連續面 (40km (P波S波波速均增快)), 地函 (40km~2900km (橄欖岩)), 地殼…
下Ch4
地球內部
層圈
莫氏不連續面
40km
P波S波波速均增快
地函
40km~2900km
橄欖岩
地殼
0km~40km
花崗岩+玄武岩
古氏不連續面
2900km
P波被折射S波無法通過
P波陰影帶
距震源100°~140°
S波陰影帶
距震源100°~180°
外核
2900km~5100km
液態金屬
P波波速大幅下降S波消失
雷嫚不連續面
5100km
P波之強反射面
P波陰影帶中有內核表面反射出的P波
內核
5100km至地心
固態金屬
地面上探測之方法
磁力探勘
若地下含磁物質則會出現磁力異常值
尋找含磁性金屬礦
重力探勘
若地下有地質構造或不同的物質將產生重力異常值
密度大重力異常值較大
金屬礦
背斜中心之地層
火成岩
震波反射探勘
利用人為震波經地層反射回來之震波信號描繪地下地質形貌
尋找在沉積岩背斜軸部或斷層處之石油和天然氣
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畫
最深之科學鑽探井
於柯拉半島
距地5~10km處
岩石中礦物的結晶水
因溫壓升高而排放出結晶外
上有不透水層
無法滲出而充斥於地層中
1 more item...
車籠埔斷層深井鑽探計畫
研究斷層和地震的成因
發現地震發生時地層滑動產生高溫
地下水汽化成氣墊
減少摩擦力
斷層上盤可快速上衝
造成極大災害
鄭石車籠埔斷層的發生集中在特定之薄層裡
不連續面
地球內部層圈上下方性質差異大
波速突然改變
古氏不連續面
震央100°~140°-P波陰影帶
推算距地表2900m處有一層圈
地核
莫氏不連續面
穿過地殼經地函的波較直達波快速(地表上經相同距離)
在地函之波速較快
雷嫚不連續面
發現P波陰影帶存在部分地震波
應為內外核交界面反射而來
震波傳遞方式推測地球內部
地球均質 成分及物理性質相同
震波由震源呈放射狀傳遞
地球均質且越近地心密度越大
震波持續偏折
沿曲線向外傳遞
測量方式(多為間接)
地震波
P波
波速較快 在固液中傳播
S波
波速較慢 在固體中傳播
地質作用
搬運和沉積作用
懸浮
泥 粉砂
滑動
礫
跳動
砂
滾動
礫
溶解
冰川可搬運大小顆粒
混雜堆積
冰磧石
圓度
流水的沉積物園度較佳 冰川及山崩較差
淘選度
風>流水>冰川
斷層
地層層態
走向
傾斜地層與水平面的交線方位
傾角
地層層面與水平面之夾角
正斷層
張力
逆斷層
壓力
平移斷層
剪力
左移斷層
對面之岩層向觀察者的左手邊移動
右移斷層
對面之岩層向觀察者的右手邊移動
轉型斷層
板塊邊界+平移斷層
斷層兩側板塊的相對運動方向
右移
左移
侵蝕作用
外營力破壞岩石表面將崩解的碎塊帶離母岩
風
夾帶砂粒將岩石磨成風稜石
海浪
拍擊
海蝕厓 海蝕洞 海柱...
磨蝕
波浪夾帶砂粒
海蝕厓 海蝕洞 海柱...
融蝕
對石灰岩質的融蝕較明顯
石灰岩地形
冰川
冰中碎礫劃割岩石
冰蝕擦痕
向下和側向侵蝕力均強
U型谷
河流
向源侵蝕
河流加長
河流襲奪 斷頭河
向旁侵蝕
河流加寬
曲流
向下侵蝕
河流加深
V型谷
風化作用
物理風化
岩石由大塊變小塊 成分不變
剝離作用
外層岩層減壓
內部岩石產生張力破裂
剝離後如書頁狀
溫度變化
岩石反覆熱漲冷縮
岩石破裂
冰楔作用(凍裂作用)
岩石孔隙中的水因結冰而膨脹將岩石撐裂
樹根作用
岩石細縫中樹根漸粗大
撐大原本岩石細縫
化學風化
岩層所含之礦物或化學成分改變
氧化作用
鐵鎂礦物風化成膨鬆之赤鐵礦或褐鐵礦
溶解作用
石灰岩中所含的碳酸鈣逐漸溶於水中
水解作用
長石類礦物在含氫離子之水中逐漸變成黏土礦物
水化作用
黏土礦物易吸水而膨脹
硬石膏經水化作用轉為石膏
岩石循環
岩石無最終狀態
受到不同作用力而不斷改變
地質作用
外營力
地球表面之地質作用
將山脈切割 分解而夷平
侵蝕
風化
搬運
沉積
均夷作用
將高山物質剝下 搬運至低處沉積
地表趨於平坦
節理
節理平行出現
同一組節理
岩層受力斷裂
兩側發生位移
斷層
兩側沒有位移
節理
豆腐岩
不同組節理相切
岩層被切成塊狀
柱狀節理
噴出岩漿冷卻凝固體積收縮
玄武岩
內營力
板塊運動
造山運動
火山運動
地殼因均衡調整而上浮
地球內部的地質作用
岩層抬起
山脈
褶皺
1.地層慢慢褶曲→形成波狀
2.常見於造山帶中
3.規模有大有小
背斜
如波峰
外側岩層比內側年輕
長突起成山丘或台地
向斜
外側岩層比內側老
易受風化和侵蝕而凹入成谷
如波谷
地層性質
岩性
組成顆粒大小
粒 砂 粉砂 尼
沉積構造
造岩礦物
石英 長石 輝石...
地質構造
褶皺
斷層
節理
岩類
火成岩
變質岩
沉積岩
其他構造
成層構造...
探測方法
挖掘槽溝或礦坑
便於觀察
成本高 需要較大場地 無法深入地下
不適合大區域調查
鑽井
可鑽取較深地層
採集標本
手標本
採岩心
現地觀察
井下安裝儀器
得知深處地層之物理性質
判斷地層特性+地層空隙可能含有的液體
用於建設工地之基礎調查+天然氣探勘
沉積構造
沉積岩的顆粒排列因搬運及沉積過程中受到風 水 冰川作用
產生成層或特殊的沉積
粒級層
沉積物下粗上細
可指示地層上下方向
波痕
指示流水方向
指示地層上下方向
W形波痕
尖端朝上
交錯層
流水or風帶沉積物往前堆積
可指示地層上下方向+流水or風的方向
上部角度大
下部較小
指示流向
泥裂
泥質沉積物曝曬→張裂
沉積物再填充泥裂中
指示地層上下方向
V型張裂 開口指向上方
沉積物受地殼作用力而產生節理斷層褶皺
不能稱為沉積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