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國際政治理論Ⅴ (地緣政治 (瑞典政治學家:silhouette:契倫首創,探討國家與空間所產生的權力關係 (陸權說:silhouette…
國際政治理論Ⅴ
地緣政治
瑞典政治學家:silhouette:契倫首創,探討國家與空間所產生的權力關係
陸權說:silhouette:麥金德,心臟地帶
空權說:silhouette:杜黑,從平面變成立體
海權說:silhouette:馬漢,控制海洋,發展海上航道
近代
世界體系論
,:silhouette:
華勒斯坦
,以資本主義體系將世界劃分成三個地區,
核心
(資本集中)、
邊陲
(依附經、社、文依附核心的地區)、
半邊陲
(不明顯屬於上述兩區的)
三個世界論
:silhouette:毛澤東先提出,後來有另一種特定集團說法:
資本主義(第一世界)、共產主義(第二世界)、開發中國家(第三世界)
文明衝突論
:silhouette:
Huntington
在
文明的衝突
一書中提出,文明變成衝突的主體,將由
儒家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共同向西方文明挑戰
,西方VS非西方的格局
評價
正面(人文地理,人活動所造成的)、(地緣差異是技術力量難以彌補的)
負面(軍事戰略上的地理因為科技進步而消彌無形)、(經濟發展已朝向知識經濟,對資源依賴度漸小,地理分析不再重要)
:silhouette:Huntington的文明衝突
美國911事件發生,形成全球秩序和衝突的新焦點
1993年發表文明的衝突,強調未來的國際衝突來逾,主要是文明之間的衝突,目前世界上有8種文明,未來衝突關鍵是在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儒家文明。
國際衝突四階段
1793至世界第一次大戰,民族國家興起,國家利益之爭
1917-1990:意識形態衝突(資本VS共產;自由主義、法西斯、納粹、威權主義)
1793以前,法國大革命,君主正統與領土之爭
1990-迄今,冷戰結束,蘇聯瓦解,衝突性質變成文明衝突,其他文明對西方文明的挑戰
文明本質
單數文明VS多元文明
文化實體,文化的擴大,涉及價值觀、規範、制度及思考方式
包羅萬象,語言、歷史、宗教...人們的主觀自我定位等
可能滅亡,也可能持續很久,不斷進化,淵遠流長
文明非政治實體,文化改變政治實體也會有所不同
伊斯蘭宗教戰爭緣起
阿拉伯世界仇視西方國家心理
伊斯蘭世界內部的分裂,各自宣揚各自宗教理念
回教組織給予人民的實際慰藉力量大於政府
青年男子眾多,導致接受教育程度雖高卻失業,為後加入基本教義派,成為暴力活動的主要參與者
國際政治經濟學
興起背景
傳統國際關係是以高政治為主要議題,經貿關係常受到政治因素控制
1960年代起資本VS共產,貿易衝突比起戰爭與軍事更全面性與切身關係
主要學派
馬克思理論
開發中國家應拒絕與工業國家貿易,並設法掌控國際經濟組織,因為這是資本家的工具
統合主義與發展國家論
主張有規劃的自由化,並非任由市場決定
自由派經濟學、現代化理論、互賴理論
(自由化減少政府干預、鼓勵跨國企業進入本國發展)
重商主義
採取保護主義,對他國產品施以高關稅,保護國內市場
英國脫歐爭議
區域主義
意涵
透過慣例、規則和正式結構,建立制度來協調
暗示政治認同和忠誠,從國家轉移到區域
許多國家組成區域內協調事務的組織
包含政府間合作及權利移轉到中央的超國家主義,皆是區域整合範圍
風貌
經濟
(1990年新區域主義帶動下,成為區域整合代名詞)
安全
(保護國家免於他國威脅)
政治
(保護共同價值,提升區域形象和聲望,獲得更具分量的發言權)
理論
功能
主義:聚焦在透過集體行動有效進行特定活動,合作才能落實
新功能
主義:政治和經濟交互作用,有助產生進一步合作的跨國社群,過程稱外溢效應,新的超國家治理形式正在取代權力政治
聯邦
主義:最早有關區域整合理論;又稱為共享主義,落實異中求同的想法
威脅
支持論
文化、文明衝突
(共同價值帶動,然而也可能造成不同文化、傳統的猜忌)
不斷矛盾化的整合
(外溢效果,無可避免的使經濟整合成為政治整合)
區域菁英
主義(取代國家體系的權力政治)
質疑論
民族主義壓倒區域主義
事實上是兩者互補,國家依舊是世界舞台的主角
全球支配區域
需同心協力仍是區域整合的主要理念
區域主義的限制
區域主義若要邁向成熟,仍有許多障礙要克服,如建立民主的協商機制
新區域主義
意涵
本質上偏向經濟,代表區域貿易集團的發展與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