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star::star:全球化、全球主義、全球治理 (今年可能考點) (全球化對公共行政的挑戰 (跨國企業…
:star::star:全球化、全球主義、全球治理 (今年可能考點)
全球化意涵
一種過程,國家界線逐漸模糊,經濟、文化、科技乃至於政治都跨越大陸和國界的藩籬,走向整合或融合,產生相互依存的複雜關係
全球主義意涵
世界呈現一種態樣,超越地域限制,涵蓋在各個互相依存的網絡之中,透過資本和財貨、資訊、理念、人民和勞力,各種因素的流通和影響力連結在一起
全球主義特徵
洲際性
的空間距離,非區域性的網絡關係;如歐盟、東協、北美自由貿易區都僅是區域性而非洲際
非全面性
,尚有許多地方並未與世界連結,如非洲原始部落,但目前世界走向又開始產生變化,如英國脫歐和美國新政府所採取的保護主義,也都是反全球化的一種形式
多重連結關係
而非單一連結,不侷限在外交或是結盟關係,如台灣邦交雖少但是貿易卻是與全世界相通
全球化對公共行政的挑戰
行政人員
公共事務與相關領域知識爆炸,尤其是比較行政或國際行政
從全球比較觀點學習更多公共行政事務
公共行政文化
公共行政的研究範圍擴大,進入未來全球與同質世界秩序同時帶來希望或黑暗的人類文明新階段
跨國企業
強調社會控制與資本累積,而非公共服務
為吸引跨國企業的投資,政府積極提升效率
政府經濟角色被跨國企業取代、公共服務縮水
以專業化回應全球化,過度的全球化和市場失靈會導致更多政府干預
促使腐敗的機會增加
政府應利用全球化機會積極介入,採取公私合作方式達成,唯政府透過民營化方式卻也給了不好觀點,免費將國營企業(政府資產)贈送給企業
結合市民與公共利益,對抗跨國企業的自我利益
行政菁英
全球性議題認知挑戰全球行政菁英的知識力量(戰爭、貧窮、人權)
以全球利益保護者自居,在已開發國家中的公共行政應有倫理道德的責任態度來對抗腐敗
全球化/主義的面向
軍事
全球主義(洲際性軍事網絡)
環境
全球主義(環境中各種物質傳輸)
經濟
全球主義(財貨、服務等洲際性流通)
社會或文化
全球主義(理念、意象、人物遠距離傳播、同形主義的產生,如NPM公共管理的風潮)
全球治理
意涵
各國為因應此洪流做出的回應與努力
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定義:許多個人和機構、公共和私人的集合,管理他們的共同事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如
常見作為
涉及主權層次採取彈性協商
政府透過代理人從事全球治理事務,如跨國公司出面協商
需增訂或修改法律達成有效配套治理
全球治理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2007年峇里島路徑圖(第15次)
2009年哥本哈根協定(第22次)
攝氏2度C
1997年京都議定書→
碳交易
、
全球暖化
(第13次)
:star:
2016年巴黎協定
→落實哥本哈根協定,兩個重大事項確定:各國
國會同意
、碳排放量須達50%的國家才能加入
1987蒙特婁議定書→
臭氧層
(第3次)
全局治理(全觀型政府)後新公共管理
治理層次的整合
Pierre & Peters 認為1990年代以來,行政改革的動力,包括向上、向外、向下的三個層次)
台大教授林水波及淡江大學陳志瑋提出第四股動力:水平整合
這些向外、向上、向下的動力來源都是
全球化
治理功能的整合
公私部門的合作
二律背反
定義
兩種相反現象同時存在
影響
擴大政府職能
,更需因應全球性的市場失靈,如2009年金融風暴
縮小政府職能
,權力被超國家所取代、向下轉移給地方政府、向外移轉給民間
因應方法
全球思考
:
在地全球化
,如台北市不只是跟台灣城市競爭而是跟各國大城市競爭
在地行動
:
全球在地化
,競爭力來自如何凸顯出台北市自己的特色,從各國城市中脫穎而出
:star:
依賴理論
(適用拉丁美洲國家&台灣)
:star:
核心國家
(如美國為了降低成本將生產線移轉到)→
半邊陲國家
(如台灣);接著產生
價格要素均等理論
,因為生產線帶動了經濟發展,人力成本跟著提高,進而又為了降低成本又將生產線→
邊陲國家
,如此不斷循環
GUANGO準政府組織(如海基會、海協會)
全球化(帶動)
分權化
公民社會(公民參與)
專業主義(公民素質提高,進而要求行政人員專業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