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下Ch1 (地球的外貌 (地球是圓的 (往北走北極星的仰角漸大), 測量地球大小 (埃拉托斯特尼), 重力推測地球形狀 (T = 2π √ L /…
下Ch1
地球的外貌
地球是圓的
往北走北極星的仰角漸大
測量地球大小
埃拉托斯特尼
重力推測地球形狀
T = 2π √ L / g
地球為略呈扁平的颴圓球體
赤道半徑較大 極半徑較小
現代測量
衛星
飛行時受重力作用
軌道成不規則狀
量測地表各處重力變化情形
曆法
季節
春分(3月21日)
太陽直射赤道
各地晝夜等長
日出於正東日落於正西
夏至(6月22日)遠日點附近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北極圈永晝南極圈永夜
日出於東偏北日落於西偏北
秋分(9月23日)
太陽直射赤道
日出於正東日落於正西
冬至(12月22日)近日點附近
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北極圈永夜南極圈永晝
日出於東偏南日落於西偏南
北半球春分至秋分間
緯度↑白晝時數↑
24節氣(屬於陽曆)
繞太陽公轉位置
太陽曆(陽曆 西曆 國曆)
以回歸年為一年
平年365天閏年366天
每4年至1閏(100年不至閏)400年至1閏
月份反應季節
太陰曆(回曆)
一年個12朔望月
平年354日閏年355日
30年有11閏年
日期對應月相
陰陽合曆(農曆)
以朔望月為一月年長近回歸年
閏年13個月
19年加入7個閏月
日期對應月相(陰曆)24節氣反應季節(陽曆)
日
恆星日
同一恆星連續2次經過中天之時間
自轉360°
23小時56分
太陽日
連續兩天經過中天之時間
地球自轉361°
真太陽日
時間長短不同
平均太陽日
真太陽日平均值
24小時
月
朔望月(陰曆之一個月)
望到望所經過之時間
公轉390°
29.53日長
恆星月
以恆星為參考點
公轉360°
27.32日
年
回歸年
公轉一周的時間
365.2422日
太陽系的起源
行星物質的來源
災變說
行星物質
由某次災變
從太陽分出來
星雲說
太陽星雲
中央為太陽周圍為行星
太陽及行星皆有自轉運動
多數行星自轉與公轉方向相同
行星皆以同一方向公轉
行星公轉軌道接近同一平面
公轉軌道接近正圓形
行星形成的方式
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雲說(X)
太陽系
原始星雲冷卻收縮形成
推翻
萬有引力收縮甚至引起核反應
柯伊伯的原始星雲說
重力作用
中央太陽
周圍原始行星(密度大內部固態外部氣態)
距太陽近
氣體被蒸發(太陽輻射)
類地形星
類木行星(溫低質量大)
霍伊爾的星雲說
萬有引力下收縮
旋轉加快
圓盤狀
中心收縮增溫→太陽
質量大物質留在中心附近
質量小者向外移動
類地行星
圓盤的塵埃物質相互碰撞
微行星
微行星碰撞聚合
類地行星
類木行星
圓盤中部份密度較高
產生局部的氣體收縮中心
類木行星
小行星及慧星
微行星形成行星過程的中間產物
地殼均衡
地殼均衡說
2.普拉特重力均衡模式
各地塊密度不同(無山根)
地塊↑密度↓
北美洛磯山脈
1.艾瑞重力均衡模式
各地塊密度相同
山越高山根越深
多數造山帶
學說
地球內部某一深度的壓力應該各地相當
山脈密度較小
必須有較大厚度才能產生相同壓力
山根
地殼的升降
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加拿大北部
冰期時受冰川覆蓋
覆冰融化
陸地上升
地層受風化侵蝕搬運
表層岩石移除
地殼變薄
減少對下方地層的壓力
地殼抬升
山根的發現
計算鉛球受山脈質量影響
鉛球偏離角度過大
加上密度較小之山根
=實際偏離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