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6.天然災害 (氣象災害 (颱風 (形成條件 (大氣狀態 (低層大氣輻合 高層大氣輻散), 濕度 (潮濕的中低對流層大氣), 海溫 (熱帶海面…
6.天然災害
氣象災害
颱風
形成的過程
熱帶擾動
溫帶海面水溫高 蒸發旺盛 大氣容易產生對流
熱帶低壓
四周低層空氣向低壓中心輻合 上升對流使水氣凝結 釋放潛熱
高層大氣向外輻散 加強上升對流
輕度颱風
水氣向低壓中心集中 地面氣壓越來越低 最大風速達17.2公尺/秒 形成輕度颱風
颱風
結構
由內到外
眼牆
上升氣流最大之處 風雨最大 積雨雲
螺旋狀雲雨帶
遠離眼牆 風遇雨勢漸小
北半球颱風低層氣流逆時針中心輻合
高層氣流順時針由中心向外輻散
眼牆之外的螺旋狀雲雨帶 間歇性降雨
颱風眼
氣壓最低的地方
微弱的下沉氣流 空氣曾問 不易成雲 風雨微弱
形成條件
大氣狀態
低層大氣輻合 高層大氣輻散
濕度
潮濕的中低對流層大氣
海溫
熱帶海面 溫度高於26.5度
垂直方樣的風場
垂直方向上的變化小
緯度
南北緯5度以外
赤道地區科勢力太小 氣流不易旋轉 難形成颱風
侵台颱風路徑平率
每年3.4次 以七八九月侵襲比例最高
影響路徑因素
副熱帶高壓
藤原效應
共伴效應
西北颱
西南氣流
地點
大西洋和東太平洋
颶風
印度洋及西南太平洋
旋風
西北太平洋
颱風
洪水
水災成因
天然因素
大量融雪
排水受阻
降水過量
區域性連續大雨
局部性雷雨 梅雨 颱風
季風氣候帶來的連續大量降水
人為因素
不透水地面增加
都市化增添許多不透水的柏油路 雨水滲透到泥土裡的比例減少 地表逕流增加
自然滯洪區減少
人與河川爭道 在氾濫平原興建建築物
排水受阻
結論
都市化使尖峰降水發生和尖峰流量發生時間差縮短 尖峰流量增加
台灣水災主要因素
梅雨 颱風帶來的強降水
都市化和不當開發
降水量與河川流量關系
溢堤流量
尖峰流量
平常流量
水災災害
地質災害
地震
地震大小的尺度
地震規模
芮氏地震規模
沒有單位
由地震波的振幅估算
分級
大地震 7.0以上
中地震 5.0~7.0
小地震 5.0以下
地震規模每差1.0 能量差約30倍
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寡
同一地震 地震規模數值只有一個
地震強度
早期由地表破壞程度或人體感受估算
現在由各地的地動加速度估算
數值是整數 0~7級
各地的搖晃程度
有感地震 無感地震
1~6級內 每差一級 加速度的數值約差三倍
同一地震 各地地震強度會不同
單位:級
台灣活斷層分布
地震分布
東部地震帶
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所造成 地震活動頻率最高
東北部地震帶
受沖繩海槽擴張作用影響
震源深度淺 伴隨地熱與火山活動現象
西部地震帶
震源深度淺 人口密集 災情嚴重
活斷層分布
西部活動斷層帶
平原丘陵鄰接地帶 震源深度淺
波傳到地表過程中能量衰減較小 地表感受震度較大
東部活動斷層帶
海岸山脈與花東縱谷平原及南北延伸地帶
因板塊隱沒作用 地震震源有淺有深
地震災害類型
海嘯
地層液化與地面沉降
火災
建築物損毀
山崩
山崩與土石流
發生的原因
坡度因受人工挖掘或天然因素而變陡
坡頂額外重壓
坡地材料因為含飽和或風化作用而降低強度
地震 爆炸或重車經過引起的震動
類型
墜落(落石)
速度極快
流動(土石流)
速度快
滑動
平面滑動
速度快
曲面滑動
速度慢
山崩
廣義的山崩
是岩石或土壤受重力作用而往下坡動的過程或現象的總稱
又常被統稱為塊體運動
狹義的山崩
岩石或土壤延特定滑動面的向下運動
一般可分為堅硬岩體的滑動與墜落 以及鬆軟延體的滑動
台灣對山崩與土石流的防治
做好地質調查
施工地區加強護坡與排水工程以及植被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