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固體地球的變動 (5-3地震與火山 (地震帶的分布 (歐亞南緣地震帶 (印尼:淺、中、深皆有,其餘大多為淺源到中源 (聚合型)), 環太平洋地震帶…
固體地球的變動
5-3地震與火山
地震帶的分布
歐亞南緣地震帶
印尼:淺、中、深皆有,其餘大多為淺源到中源
聚合型
環太平洋地震帶
淺、中、深源
錯動、聚合型(北美加州、紐西蘭除外)
中洋脊地震帶
淺源地震
張裂型、錯動型
火山帶的分布與特性
隱沒帶火山
聚合型
岩石產生部分熔融,噴發在未隱沒板塊的地表
安山岩
環太平洋火山帶(火環)
熱點火山
板塊內火山
地函深處的地函熱柱向上噴發
玄武岩
夏威夷火山島鏈
中洋脊火山
張裂型
熱對流上升
玄武岩
中洋脊
5-1活動的大地
板塊運動學說的演化
海底擴張學說
海斯
美國
1960年代初期
中洋脊的中央斷裂谷是玄武岩湧出的地方
地熱流在中洋脊最大,在海溝最小
年輕的海洋地殼沉積物越薄,年老的則越厚
海洋地殼年齡以中洋脊為中心左右對稱,越中間越老
古地磁紀錄
#
最老的海洋地殼不超過兩億歲
大陸漂移學說
1912年
韋格納
德國
盤古大陸
證據
非洲跟南美的海岸線吻合
古生物的連續分布
古氣候
板塊運動學說
1967~1968年
由十數個板塊構成
熱對流
地震帶與火山帶分布與板塊邊界吻合
中洋脊多淺源地震
海溝淺、中、深源地震都有
GPS測量出板塊有相對運動
5-2板塊構造運動
岩石圈與軟流圈
軟流圈
內部的溫度與壓力
局部地區岩石熔融
地震波在此波速變慢
低速帶
岩石圈
大陸地殼的岩石圈厚度較厚
漂浮於軟流圈之上
隨地函熱對流移動
分裂成十幾個板塊
海洋地殼岩石圈厚度較薄
板塊邊界的類型
聚合型
擠壓力
地函熱對流下沉
安山岩
隱沒帶海溝、火山島弧、造山帶的褶皺山脈
逆斷層
淺、中、深源地震
錯動型
剪力
較少火山活動
轉型斷層
淺源地震
張裂型
張力
地函熱對流上升
玄武岩
裂谷、中洋脊
正斷層
淺源地震
5-4臺灣的地殼變動
臺灣的板塊邊界
台灣東部海域
菲律賓海板塊向西北方隱沒到歐亞板塊下方
東北-西南向的弧溝
琉球海溝
琉球島弧
安山岩性質
淺、中、深源地震皆有,由南向北震源漸深
台灣南部海域
歐亞板塊向東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下方
南北向弧溝系統
馬尼拉海溝
呂宋火山島弧
安山岩性質
淺、中、深源地震皆有,由西向東震源漸深
臺灣島的形成
1000萬~500萬年前
台灣島形成
約1000萬年前
呂宋火山島弧
500萬~20萬年前
呂宋島弧撞上歐亞大陸邊緣
高壓
中央山脈
高溫
280萬年前
形成琉球島弧
50萬年前
形成海岸山脈
2000萬~1000萬年前
張裂
洪流式玄武岩岩漿
澎湖群島
Now
造山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