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認知發展 (Piaget (發展階段 (感覺動作期(0~2歲) (目標導向行為(8~12個月), 三期循環反應(12~18個月),…
認知發展
Piaget
適應
調適
修正歷程
失衡狀態
認知衝突的狀態。 反義詞為平衡狀態
同化
合併歷程
運思
又叫心智活動或心智運動。用來解決問題與邏輯推理的
基模
象徵
語言為基礎、對事物所形成的心理表徵
行為
肢體動作的心理表徵
發展階段
前運思期(2~7歲)
未獲得進行邏輯思考所需的運思基模
依靠感官知覺來理解與解決問題
具體運思期(7~11歲)
內在的心智活動
能讓孩子修正、改變象徵或影像,以得到具邏輯性的結論
保留概念
理解外觀的改變,不會造成物體特性上實質的改變
解決問題
試誤法
感覺動作期(0~2歲)
目標導向行為(8~12個月)
三期循環反應(12~18個月)
二期循環反應(4~8個月)
象徵解題(18~24個月)
初期循環反應(1~4個月)
形式運思期(11歲~高中)
解決問題
運用系統化的思考
歸納法
從許多例子中抽取出一般性原則的方法
演繹法
從一些前提或證據中來取得資訊或假設
應用
藉由刺激好奇心來引發學習動機
促進發現導向學習
對個別差異更為敏感
理論的限制
第一個限制
低估嬰兒、幼稚園兒童、國小兒童的智能
第二個限制
不同年齡學生的認知發展,是在質的方面有所不同
訊息處理觀點
發生於小規模的量變,而非大規模的質變
第三個限制
與發現導向學習的實務有關
第四個限制
沒有考慮到社會導引的重要性
語言
認知發展下的產物
反應出個體在認知方面的成熟度
Vygotsky
近側發展區
在他人的專業指導與支援下,學生可從作業中學到東西
鷹架構築
由老師所提供的輔導、支援與教導
傳統教學
IRE對談模式
按照起動、回應、評價
教學對談
PQS對談模式
按照探索、詢問、鷹架構築
互為主體性
熟手與新手互動中會出現的獨特產物
責任遷移
在某個程度上,是由老師所啟動的
實際發展區
學生具有獨自從作業中學習所需的能力
前發展區
學生缺乏從作業中學習的能力,甚至有人在一旁指導也無法達成作業要求
文化工具
第一個層次
面對面、一對一互動方式
第二個層次
文化中的歷史及技術
語言
社會橋梁
連接起熟手身上較為完備的發展,與新手身上較不成熟的發展
應用
人類為一個主動、而非被動的學習者
將老師當作是指導者、良師益友
把老師視為更有介入性的角色
對動機的新觀點
努力不懈、責任承擔及目標的設定
2.將同儕當作是指導者、良師益友
合作學習
3.將文化當作是指導者、良師益友